Billy Lau Ho-Him's Home Page
Email address: hohim2000@yahoo.com

 

Home

Profile

Resume

Sharing

Word

Goal

Link

 

Discussion

 

13/4/2006 12:39:22    鄒牧師

 

由於不少學員仍未購買得書籍,讓我們先討論另一個題目。

在第一堂中我們提及Robert Pazmino所提出的「有關基督教教育的六個主要問題」(講義第1頁)。那一條是你在參與教育事工中最忽略的呢?為甚麼?你認為可以如何改善呢?

 

13/4/2006 21:22:50    張同學

 

就有關基督教教育的六個主要問題中,我最常忽略的是「何人」(Who)?原因是由於我的童年是在「與家人長期分隔」下度過的,在這樣無法與最親的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情況成長之下,使我不善敏
於別人的反應、感受,也不懂得去聆聽別人深層的需要。

雖然如此,但神沒有嫌棄我有以上的不足,祂曾經讓我有機會從事
小學的聖經的老師達十一年之久,藉此訓練我。不過,我仍然需要付上最大的努力去學習了解人,因為我認為自己在這方面只拿了五十五分。在先了解別人而再作適切的教導上,我還有很大的空間去進步。

我會透過學習認識自己、聆聽及輔導技巧、閱讀、看電影、多主動接觸我主領的研經小組成員(我的受眾)、教會內不同背景與年齡的人,並爭取時間與家人相處,去操練了解他人,敏於別人的反應、感受。

 

19/4/2006 10:7:47    鄧同學

 

看了你的分享,為著你在主內的學習而感恩,與人相處的學問真是一生的學習。而我在這六個主要的問題學習上,每個都是我需要繼續學習,但如要選擇一個最需要改善的就是‘What’基督教教育的本質,因為過去在教會學習都是注重教學技巧,釋經,而自己對於一些定義的理論都以為是可有可無,但事實上,有了定義的基礎,才會發展成一套教學理論的,這是我在上一個教與學的基本原理課程發現的。

 

24/4/2006 1:56:44    吳同學

 

鄒牧師,對不起,昨晚才返港,所以遲了參加討論。
我想我在參與教育事工中最忽略的是有關Who「基督教教育的人物」方面,我並没有先去了解學生(對象)。以教授主日學課程或查經班為例,我常以為他們應該是有追求的心,要努力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也許是我心中的假設又或者是我個人的要求,因而我在教導中會主力引導他們進深地反省,我這個教育取向有時行得通,有時行唔通,我現在知道了,我是忽略了這些對象的特質,而沒有採用切合他們程度的教育方法,我也少用活潑的模式。
在準備的時候,我常知道有聖靈的引領和幫助,就是聖靈伴著我一起,但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卻常常忽略聖靈在過程中的參與。

 

30/4/2006 11:36:12    Billy

 

對不起, 剛買到那本書, 卻發覺問題已經改了, 又過了幾天才上網回答這問題. 希望不會太遲, 不過遲到比缺席總好一點點.

Where - 在教會教成人主日教的我, 就場境而論, 其實可以改動的不多. 華人, 多倫多, 宗派都定好了, 完全被動. 近幾年嘗試用多媒體網絡世界, 透過分享, 查經, 詩歌等作教導工具, 不過反應亦屬普通. 我想仍有待改進.

How - 沒有什么方法上的訓練, 對神話語的認識, 跟傳遞這套認識/生命可以是兩回事. 正如有許多人讀書/做事非常能幹, 卻不會教別人. 我不停在失敗中去反省及改進, 不過, 也不知因此而延誤了多少學生 :P 希望不多罷!!

Who & When - 我相信我是了解. 

What & Why - 從來未有系统地想過, 個人來說, 只清楚許多弟兄姊妹對話語的認識/生命有太多進步空間, 我似乎沒有任何理由拒絕神的邀請去教導我所認識/經歷. 至於歷史上/教會何事同為何, 就從未想過, 所以亦算是忽略.
 

back to 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