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 |
回 向 眾 生 |
1 離相回向 【即相離相, 悲不礙智 |
這已修十行之善男子,自初行至八行,顯同顯異,現世界現微塵,則其神通已滿足;至第九行,成諸佛軌則,已成佛事;至第十行,清淨無漏,一真無為,則藏性之體、用已純潔精真,雙超世間與出世間,即雙超界內諸有,和界外滯空等留患。 正當度眾生(不落於空),即滅除度眾生之相2(不著於有),回有為行入無為心(回入真因),背生死途向涅槃路(趨向真果),這就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
2 不壞回向 【有為無為, 智不壞悲 |
滅除一切可滅除的(可滅除即上「度眾生之相」),故能不著於生死有為法;能離一切諸離(諸離即上「離眾生相」--我、法二空相),故不滯守於涅槃無為法(即不取著於我、法二空相);仍不壞度生事業,依舊廣行布施,名不壞回向。 《正脈》云:合上位論之,上位言雖度生而不著生相,此位言雖不著相而不妨度生,正悲、智雙運,自、他二利之中道也! |
||
回 向 佛 道 |
3 等佛回向 【本覺妙覺, 本妙合覺 |
「本覺」心佛,湛然澄淨,與諸佛所證「妙覺」法身齊等,圓滿無二(謂與一切如來心精通吻稱合),名等一切佛回向。 【智同佛智--本覺智同佛究竟覺智】 |
|
4 至處回向 【因地果地, 因果同地 |
本覺之體發揮妙用,即自己「因地」心中,所含無邊境界,正如諸佛,「果地」理上,所現無量剎土,因盡佛境界,故名至一切處回向。 【境同佛境--因地境界同佛果地境界】 |
||
5 無盡回向 【依報正報, 依正互融 |
所至之世界(依報)與所等之佛(正報),互相涉入,自他不二#,得無罣礙。如以世界「涉入」如來身中,則一一毛孔中,有無量寶剎,莊嚴微妙;以如來「涉入」世界,則一一微塵內,有無量如來轉大法輪。世界正涉如來時,「不礙」如來即入世界;如來正涉世界時,「不礙」世界即入如來,名無盡功德藏回向3。
【躡前二位而成互融】 #前二位,雖「覺齊佛覺(等佛回向),地如佛地(至處回向)」,猶有自、他之分;今稱世界、如來者,即自、他融一不分也! |
||
6 平等回向 【理事一多, 性修雙即 |
於始覺本覺,同佛之果地覺(理一。躡前功德之藏),地中功德無盡,萬德莊嚴,皆其本有,各各產生清淨的真因(事多)4,即一一隨緣各起無修之修。依此真因,展轉擴充,從因剋果(性修雙即之旨),直取究竟涅槃之極果。因隨順一理,而成多事,事、理本來無二平等,能生無上善根之涅槃道,故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5。
【此地與前住位所履之地(第二治地住)不同,彼是自心理地,此是如來果地】 |
||
7 等觀回向 【自身生身, 自他同根 |
前位之隨順平等善根既完成,由此重起大悲心,等觀十方眾生所具本覺之佛性,與我本來同體(即皆我本性,此回他向自);我性既已圓滿成就,也當成就眾生,豈可遺失眾生而不度(回自向他)?這就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6。 |
||
回 向 真 如 |
8 真如回向 【真如變不變, 即離雙超 |
即一切法(即上位不失眾生,約真如用隨緣),離一切相(即上位離眾生相,同本來佛,約真如體不變);即與離,二無所著,雙超空、有之中道,雖隨緣而不變,雖不變而隨緣;離即離非,是即、是非即(參閱13C.2),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名真如相回向(真如以無著為相故)。 【理無礙】 |
|
9 解脫回向 【無縛無脫, 真俗自在 |
上位即與離,二無所著,已得與真如一相;一真一切真,無法不真,一如一切如,無法不如。然真如體遍十方,而其行既為真如所如,自然應同真如於十方界,得無障礙,能成就普賢行願,彌滿法界,名無縛解脫回向7(即入法界,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理事與事事二無礙】 |
||
10 無量回向 【法界有量無 體用圓極 |
第八位之無著(般若德),已得性德之全體,第九位之無礙(解脫德),當得性德之大用,體、用俱備,性德圓成。既體、用周遍,隨舉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塵一毛,皆等法界,一一無有限量(法身德),是名法界無量回向。 |
備注
1《正脈》云:準《華嚴》,回向即是發願,圭峰謂不過三處,即眾生、佛道、真如也!《華嚴》文極浩瀚,意多遍兼三處。今經文簡,各有隱顯,如眾生顯,餘二則隱,佛道、真如顯隱亦然。顯者正當發揮,而隱者亦以意含,非全無也!故此經與《華嚴》文雖不類,而旨無不合也!又《華嚴》位位多明菩薩修證德業,故文義汪洋,此經多推得名所以,故文詞省約也!此二經差別之意。 2《正脈》:此二句全同《金剛經》云:「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3《華嚴經》云:住此(無盡)回向時,得十無盡藏:一見佛、二聞法、三憶持、四決定慧、五解義趣、六無邊悟、七福德、八勇猛智覺、九辯才、十力無所畏;以如是等,皆無盡故。 《正脈》云:結名無盡功德藏者,以佛身、佛界各具無量莊嚴,備表無盡功德,故云爾矣!《華嚴》明此菩薩,以普賢大願行為根本,以華藏無邊世界莊嚴,顯功德故。 《正脈》問:「前二位中元以智、境分釋,似以性、相為對;今既雙承,何又變為依、正互涉之對耶?」 答:「佛以智同之位結名處等佛(第三等佛回向),即言等一切佛,已即取於證智人身,故此位但承二結名語,以言如來身與世界涉也!若取智性與境相對言,則一無形,一有形,說涉不便;況依、正之相,非智性不融,故說互融時;智性在其中矣!」 4《正脈》云:以此藏中功德無盡,如六度萬行,萬德莊嚴,皆其本有,故言各各爾。生清淨因者,依彼本有,一一隨緣各起無修之修,譬如依金造器,器器皆金,豈不純一清淨? 5《正脈》云:順自心與佛心平等也!足見不達自心與佛果地全同,不是從果修因者,皆非順性之修。言善根者,表此方是成佛真因,必生實果矣! 6《正脈》云:順自心與生心平等也!足知不見一成一切皆成,不於成就而仍行悲度者,皆非隨順自性也!然謂之等觀眾生者,觀其自、他同根,而仍以見智悲無礙而已!合前位,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彰矣! 7《正脈》云:良以前位方得離繫解脫,此位轉得自在解脫。 |
本講義是由 吉隆坡 雙威學院 佛學會 Kuala Lumpur SUNWAY COLLEGE Buddhist Society 師生共同努力所完成,歡迎廣為流傳,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若有借用,請載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