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网情深
Yi Study Online
香港中文大学 人类学课程哲学硕士论文
《语言、宗教与文化认同:中国凉山彝族两个村子的个案研究》
第三章,语言与认同
第三节 兩彝村的語言態度及其文化認同
語言是族群認同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人們都希望用自己最熟悉拿手的語言進行交流。族群成員之間,如果都會該族群語言的話,人們會很驕傲和很樂意使用該族群語言。如果用彝語問一個已經知道是彝族身份人是否會彝族,他如果會說彝語,他會很快回答:"不懂彝語怎麼算是彝族",那份肯定而驕傲的語氣肯定會給問話的人最滿意的回答。 我訪談乃伍村的沙瑪畢摩時,他見我全部採用彝語問問題,很是高興,我先訪問他一些宗教方面的問題,他都一一回答,最後我問他語言方面的情況時,他的態度是如果不會語言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彝族。下面是我們的談話內容: 筆者:你認為不會說彝語的人是不是已經變成漢族了? 沙瑪:我認為是的,不會彝語的話,已經變成漢族了。 筆者:可是他們的父母是彝族,有些父母還不怎麼會說漢語,他們一定是彝族,他們的孩子就變成漢族了嗎? 沙瑪:反正我認為不會說彝語的話就變成漢族了。 筆者:你為什麼這樣認為? 沙瑪:不會彝語的人,已經聽不懂彝語傳播的文化、風俗習慣、禮節等傳統的東西,他當然不能算彝族,而是漢族了。 筆者(指著在座的一位當地彝族領導):吉潘鄉長,你家的孩子會彝語嗎? 吉潘:不會了,只會漢語。 筆者(轉向沙瑪):如此說來,吉潘鄉長的孩子也就成了漢族了,他們都不會彝語。 沙瑪(比較尷尬、有些為難地看著吉潘,笑著說):是的,我認為他們已經變成漢族了。 吉潘連聲附和說:是啊,是啊,這些孩子都變得和漢族沒有什麼差別了。 筆者:那麼,會說彝語的漢族是不是變為彝族了。 沙瑪(很肯定地):是的,會說彝語的漢族可以變成彝族,我就看到過很多這樣的情況:父母會一些彝語,孩子們會彝語和漢語,以後這些孩子的後代不會漢語,只會彝語了,學會彝族的傳統習慣,已彝族的禮節待人,不再使用漢族的習慣,那時候,他們就變成彝族了。 乃伍村的四十多歲的曲布,當我問他的彝語水平怎麼樣時,他很奇怪地看著我,那意思是我怎麼會問這麼蠢的問題,然後有些不耐煩地說:"我的彝語怎麼能不好?我是彝人,我們是彝族,彝語怎麼不好?" 族群身份一旦確定,對文化的選擇是有較大的自由空間的。對語言也是這樣的,族群成員之間,確定族群認同的因素有很多,語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可是,語言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一個人即使已經轉用了其他民族語言,已經不會本族群語言了,其族群成員也可以認同他為本族群成員的。族群成員會找出一條理由說明這個人不會使用本族群的原因來原諒他。彝族介紹一個不會彝語的彝族時會說:"他是彝族,但跟著漢族很多年了,應該不會彝語了";"他是彝族,但他是在城市裏長大的,不會講彝語了。" 筆者從1985年就離開了甘洛,已經十多年了,很多人以為我不會講彝語了。我回去做訪談時一採用彝語問話,很多人會說:"你跟著漢族這麼多年了,我以為你不會講彝語了。"在彝族聚居的農村,大家都會彝語,我的兩個調查點的彝族都會使用彝語,不存在不會彝語的問題。我是想瞭解他們怎麼看待不會彝語的彝族人,是否因為對方不會彝語就否認族群認同。調查結果表明會不會彝語並不影響族群認同。 乃伍村的索惹(38歲)認為不會說彝語是一種遺憾,不會彝話的人,他們的子孫也很難說會講彝語,久了以後他們就變成漢族了。但他認為彝族以後可能都會說漢語。他說:"以前我小的時候,我們這裏沒有幾個人會說漢語的,只有當過兵的和到護路民兵連 當過幾年民兵的會說漢語。現在不同了,三十歲以下的 男子很多都會漢語,他們經常到外面做買賣,還有一些是上學學的。二十多年的時間就已經有這麼多人會說漢語了,可以想像,再過二十年,五十年,大家肯定都會講漢語了。""我認為會漢語很好,有些城市裏長大的人不會講彝語也沒有什麼不好。只要他們肯認農村裏的親戚,不嫌棄彝族就可以。只要懂彝族習慣,即使不會彝語他們仍然是彝族。"波波坤村的阿慕(42歲)認為:在外地工作時間長了,不會說彝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漢族地區說彝語的機會很少。他自己在新疆當了三年兵,一兩個月才見得上在那裏當兵的彝族,可以說一點彝語,其他時間根本沒有機會說彝語,有時候只能在夢裏說幾句彝語。從軍隊復員回到家鄉後感覺到說彝語很別扭,別人用彝語跟自己交談時,想不起詞怎麼回答,有時候憋的面紅耳赤,真想哭。那種狀態兩三個月後才適應回來。 語言一說完就馬上消失,在沒有錄音設備的情況下,語言只能是當面交流,不能跨越時空。文字彌補了這個缺陷,他可以把語言記彔下來,傳遞給遠處不在場的人,也可以留給後來的人,可以跨越時空。因此,一種文字的創製,被認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傳說倉頡創文字時,鬼神都為之而哭("泣鬼神"),大概是鬼神怕文字產生的意思。顯然,文字具有了神秘的特色。一個民族擁有連鬼神都害怕的文字,當然會很重視,會產生種種故事來神化文字。這種重視也就顯示了這個族群的文化認同。彝文也一樣,它的起源被賦予神秘的色彩。在涼山彝族地區,傳說彝文是一個叫"阿蘇拉則"的人創造的,號稱書祖。他同時是涼山家喻戶曉的畢摩。關於他創製彝文的事跡,有這麼一個傳說:傳說阿蘇拉則小的時候,不善說話,整天不作聲,做事怪異,而且常常一整天不在家,他的母親很納悶,不知道兒子在幹什麼。原來,他每天都被一隻神鳥引到密林中,那隻神鳥在樹上吐下黑血,他便用這些黑血在紙上書寫,便形成一個個的彝文。他每天起得很早,一出門就不知去向。他的母親很奇怪,不知道兒子怎麼了,想探個究竟。一天早上,等兒子起身出門時,她也尾隨而出,可是走到半路,兒子一閃就不見了,怎麼也找不到。這樣幾天,都是一樣。於是,母親想了個辦法,她拿來一團羊毛線,將線的一頭縫在兒子的背後衣襟上。等兒子出門時,母親便順著羊毛線尋去。走過了幾段崎嶇山路和茂密的山林,來到密林深處,發現兒子蹲在那裏埋頭寫東西。原來,兒子的上方的樹上坐了一隻象烏鴉又象貓的怪物,牠正往下吐黑血,黑血滴在阿史拉則的紙上,他便用一根木棍蘸著黑血寫字。原來阿史拉則正是用這種方法創製彝文。但當母親來到大樹底下時,那怪鳥被驚飛了。創製彝文工作於是中斷,兒子不斷的責怪他的母親,說如果她不把神鳥嚇走,他還可以創出更多的文字。彝文就是這樣來的。正是母親嚇跑了神鳥,彝文創製工作還未完成就被迫停止了,因此,現在的彝文還有些不夠用。 族群成員往往都對本民族文字怀有熱愛的感情,如果不從政治經濟等因素考慮,人們都喜歡學習可以直接記錄本族群語言的文字。對本族群文字表現出的熱愛,反映了對本族群文化的認同。由於規範後的彝文採用的是音節文字的形式,一個字一個音,每一個字代表一個音節,而且字數只有819個字。所以對會說彝語的人來講,學習彝文很容易。許多人只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夜校學習就能看彝文報紙,用彝文寫信。而學習漢文的話,首先要過語言關,很多人學習漢語已經很困難,再讓他們學漢字,那更加困難了。一些人上完了小學,甚至上完了中學,仍然讀不懂漢文報紙,寫不出漢文信。很多人從學校畢業回家務農,由於沒有機會使用漢字,幾年後又恢復成文盲。而彝文則可以隨時使用,可以寫信,記事等,所以普遍都說彝文好學漢文難學(馬黑木呷1990)。
[回首页 Back to homepage] [上一节Prev] [下一节Next] [回上页Back]
给我来信Email Me: wuda999@yahoo.com
上次修改时间: Wednesday, 2001-05-23 1:55
版权©2001 香港中文大学;巫达 保留版权
Copyright©2001 Wu D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