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Study Online


巫 达

香港中文大学 人类学课程哲学硕士论文

《语言、宗教与文化认同:中国凉山彝族两个村子的个案研究》

第三章,语言与认同


第二节 彜族的語言和文字概況

(一)語言

彜語雖然方言土語複雜,三十多個支系之間很難通話。從歷史語言學的觀點看,古彜語經過分化變成了現在的方言,他們之間有嚴格的語音對應規律可以尋找(巫達1997)。 語言變化中,語音和詞彙變化比較快,語法是最穩定的,語法的變化最小。因此,彜語各方言的語法是基本一致的,只有少數支系的話可能受漢語或周圍的語言影響較大,本族固有的語法已經發生一些變化,但這些變化是少量的。從語法的一致性可以看出彜族文化的同一性,是文化認同的基礎。不同方言的彜族走到一起,雖然通話困難,但藉助漢語對比各自方言語言時,大家都會很高興地說:我們的語言是相同的,只是我們分開太久了,各自的話發生了變化。 彜語差別已經大得讓不同方言的人通話都有困難,大家心裏認為這是因為不同方言的人分開太久了。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相互影響的結果,而並不是一個語言分化的結果。可是我們從彜語各方言的一些基本文化詞來看,彜語確實應該曾經有一段時間是使用一些相同的文化詞的。比如"紙"是產生比較晚的文化用品,漢文記載是東漢時期的蔡倫發明瞭造紙術,那個時間離現在不過二千多年。彜族的造紙術是否來自蔡倫不得而知,但彜語中"紙"這個詞是同源的,各地都叫"特依"(tepyy)或相近的音,這是事實。另外,"霍莫"(hopmop)一詞在雲南、貴州等彜語中是指大象,而在涼山彜語裏被誤譯為"駱駝"。其實涼山彜語有一句諺語說:"世上最大的有蹄動物是'霍莫'"。從這句諺語可以看出雲南、貴州彜語"霍莫"指大象是正確的,涼山的誤譯正是方言變化的活證據。另外彜語關於金屬的祠也是同源的,說明彜族分化於共同使用金屬之後。 彜語的系屬根據語言學家的分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按分佈區域下分六大方言,分別為北部方言(約有200萬人使用)、東部方言(約有150萬人)、東南部方言(約有50萬人使用)、南部方言(約有80萬人使用)、西部方言(約90萬人使用)和中部方言(約50萬人使用)。六大方言下面還分二十六個土語。涼山彜語屬於北部方言,下分四個土語:聖乍土語、田壩土語、義諾土語和所地土語(陳士林1985)。其中甘洛縣境內就有三種 土語分佈。一種是田壩土語,分佈在田壩、蘇雄、玉田以及普昌的岩潤。該土語中心在甘洛縣田壩鎮,故命名為"田壩土語" (巫達1996);一種是聖乍土語,分佈在甘洛縣的吉米、普昌、 斯足三鎮全境及玉田和海棠兩鎮的部分地區;另一種土語是義諾土語,僅分佈在阿嘎鄉的皮足、達支等幾個村子。本文中的波波坤村屬於北部方言田壩土語,乃伍村屬於聖乍土語。 波波坤村和乃伍村彜語的塞音、塞擦音分清音和濁音兩類,濁塞音、濁塞擦音還分兩套,都沒有鼻冠音。乃伍村彜語的鼻音和邊音有清化和不清化的對立,波波坤村則不對立,都是不清化的濁音。兩村彜語母音都是單母音,沒有復母音,沒有塞音和鼻音韻尾,母音分鬆緊。聲調都只有三個,分別是高平調、中平調和低降調,沒有次高調,沒有曲折調。 兩村彜語在詞彙方面單音節的詞較多,復音節詞多為合成詞。都有很豐富的四音連綿詞,也叫駢驪詞或四音格詞(巫達1995)。借詞較多,分別是早期借詞,近代借詞和現代借詞,借詞主要借自漢語西南官話。 兩村彜語的主要詞序是SOV型,即主語-賓語-動詞,動詞 置於句尾;形容詞修飾中心語時置於中心語之後;名詞和代詞置於中心語之前;狀語在中心語之前修飾中心語。量詞很豐富,有動量詞和名量詞之分。保留了藏緬語的許多形態,比如,代詞有格、數等範疇;形容詞有級;動詞有時、體、態、趨向等範疇;名詞有數、性等範疇(巫達1999)。與同語支比較,彜語正在向 孤立語發展(陳康、巫達1998)。 中國語言學界公認的屬於彜語支的語言有彜語、哈尼語、栗僳語、拉祜語、納西語、嘎卓語、基諾語、怒語等,有些學者把白語和土家語也放入彜語支中(參見附錄六:彜語支語言)。

(二)文字

彜文在漢文獻中稱為"爨文"、"韙文"、"羅文"、"羅羅文"、"夷文"等,字數約有一萬多。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字。 關於彜文的起源問題,當代學者也有不同看法,陳士林主張"(彜文)可能創始於唐代而集大成於元末明初"(陳士林1985:2)。馬學良主張:"彜文的起源似可以推至東漢以前"(馬學良1989:140)。關於彜文的性質,陳康(1998:10)認為彜文"是處於表意向表音發展中的一種音節文字。" 彜文的特點是獨體字多合體字少,沒有音類和意類的區分。傳統書寫方式是向左橫列,從右寫到左邊。筆劃最少的只有一劃,多的有十多劃的,多數是三至五劃的。彜文的造字方式,按照陳康的分類,有象形、會意、轉位、增點、同音假借、借用漢字等(陳康1998:10)。請見圖表五: 圖表五:彜文造字方式 造字方式 彜文例字 發音 字義 象形 莫,mop羅,lo魯,lu移,yie 馬(像馬頭部和馬鬃)虎(像虎頭部的花紋)石頭雞 會意 業,yi波,bbo達,dda拉,la子,zi 水浮(會意水上有物浮起)劃分(以點表示四份)穿進(通過圓圈表示穿進)多(以九點表示多數) 轉位 上下轉位 折,rre占,ziet可,ke接,jie得,dep普,pu 插安裝擒耙陡外祖父 左右轉位 洛,lop羅,lox利,hli百,biep 龍月歲擺 斜轉 疊,die多,do 刃剁 增點 各,ge澤,zze 中雙 同音假借 朔,sho吐,tu努,nu 金子;黃銀子;白月亮;月份 借用漢字 色,suo額,nge 三五 (本圖表根據陳康1998:10列表製作) 在貴州、雲南等地,有吉祿老人、伯博伯耿、宓阿疊、伊阿伍、阿砢創製彜文的傳說或記載。在貴州西北部,傳說吉祿老人從刻畫六種家禽和六種野獸的形象開始,在樹上記年,在石頭上記月,造出十二地支符號,最後形成彜文。在雲南祿勸、新平、綠春等地彜族傳說一個叫伯博伯耿的人根據鳥獸的足跡和事物的形象造出了彜文。在彜文文獻中,也記載了關於彜文起源的事。彜文經典《帝王世紀.人類歷史》在三十年代就翻譯成為漢文,收入丁文江主編的《爨文叢刻》中,翻譯者羅文筆在前言中說: "從人類始祖希母遮之時,直到撮侏瀆之世,共有三十代人。此 間並無文字,不過以口授受而已,流傳至二十九代武老撮之時,承蒙上帝差下一祭司宓阿疊者,他來興奠祭、造文字、立典章、設律科,文化初開,禮儀始備。"另一部貴州彜文典籍《西南彜 誌》則記載彜文是一個叫伊阿伍的人創造的。 漢文獻多引述彜文是納垢酋的後代阿砢創造的。《滇系.雜載》說:"漢時納垢酋之後阿砢者,為馬龍州人,棄職隱山谷,撰 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號書祖。"貴州 《大定府誌》卷十三《風土誌》記載:"安國享所譯夷書九則, 內載阿砢唐時納垢酋,居岩穀撰爨字,字如蝌蚪,即今夷字。文字左翻倒唸,亦有象形、會意諸義。" 彜族支系眾多,分佈很廣,方言複雜。作為記錄彜語的彜文分佈得卻不均勻。不是每個地方的彜族都使用彜文。從方言來看,有彜文的方言有北部方言、東部方言、東南部方言的部分地區、南部方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以及其他一些亞族群沒有使用彜文。從亞族群方面看,諾蘇亞族群、納蘇亞族群、能蘇亞族群、撒尼亞族群、阿哲亞族群、聶蘇亞族群有彜文。羅羅亞族群、臘魯拔亞族群、阿細亞族群、嘎蘇亞族群、山蘇亞族群等沒有使用彜文。從地域來看,彜文分佈於四川、雲南交界的大小涼山地區的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和雲南寧蒗彜族自治縣,雲南昆明市的石林彜族自治縣和祿勸彜族苗族自治縣,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玉溪地區,貴州畢節地區(李民1979)(見表六: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省區彜文比較簡表)。 刻在金屬和石質物上(如石碑、岩石等)的彜文叫金石彜文。 最早的彜文石刻是現存貴州省大方縣的《濟火碑》,是蜀漢時期建興年間刻的。碑文內容描述記錄彜族首領濟火幫助諸葛亮南征有功而受封等事績。貴州省大方縣還有古羅甸水西時期的成化鍾。此鍾鑄於明代的成化年間,具體日期是"成化二十一年乙巳歲 四月十五日丙寅吉旦"(西元1485年4月29日)。鍾面鑄有彜漢兩 種文字。《新修千歲衢碑記》,刻於明嘉靖二十五年,即1546年。 《水西大渡河建石橋記》,刻於明萬曆二十年壬辰歲,即西元1592年。雲南祿勸法宜村的"鐫字岩",為彜漢文石刻,其中的一個石刻上面落款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所刻。涼山州普格縣縣城後 面的螺髻山的湖邊的一個大石塊上有陰刻彜文,年代不詳。西昌北邊有幾處記錄彜族大姓羅洪家開拓土地的彜文陰刻題記(馬學良1989;陳康1998)。 用彜文寫下來的文獻很豐富,內容涉及祭經(如獻藥供牲經、作齋經、百解經等),占卜,天象、歷法,譜牒,歷史,倫理,神話,詩文,譯著,語言文字,以及田契、書劄、布告、柬帖、對聯、印章等(馬學良1981;1989)。 五十年代部分學者設計了一套"新創彜文拼音文字"在涼山推廣,簡稱"新文字",出版了一些課本、報紙等,但得不到彜族的認同,人們不願意使用拉丁字母的"新文字",在民間,人們仍然使用傳統彜文作為交流工具,他們記分、寫信等都使用傳統彜文。可是,彜文因為長期缺乏有效的規範,各地按照自己的讀音和習慣書寫彜文,這對彜族語言文化的傳播起到阻礙作用。因此,在一九七四年,四川省委彜文工作組組織了一些專家學者對原有的傳統彜文進行了規範和整理。在八千多個彜文中選出了819個字代表涼山彜語的一千多個音節,一字一音(其中在中平調字上加一小弧表示次高平調),是典型的音節文字。規定以彜語北部方言聖乍話作為基礎方言,以喜德縣的話作為標準音。1975年12月,四川省委批準了《彜文規範試行方案》,並組織在次年在四川省內試行。同時,四川省委向國務院上報要求正式推行這套文字。1980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彜文規範方案》(馬學良1981; 武自立、紀嘉發、肖家成1980;肖家成、武自立、紀嘉發1982)。


 

[回首页 Back to homepage] [上一节Prev] [下一节Next] [回上页Back]

给我来信Email Me: wuda999@yahoo.com

  上次修改时间: Wednesday, 2001-05-23 1:55

 

版权©2001 香港中文大学;巫达 保留版权

Copyright©2001 Wu D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