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Study Online


巫 达

香港中文大学 人类学课程哲学硕士论文

《语言、宗教与文化认同:中国凉山彝族两个村子的个案研究》

第四章,宗教与认同


第三节 彝族宗教的神職人員

(一)畢摩

畢摩是彝族文化的創作者和傳播者,他們幾乎可以參與任何社會生活活動。彝人認為畢摩是先知,無所不能。畢摩甚至是智慧的代名詞,在彝人社會生活中處於中心地位,像吸鐵石一樣吸引著彝族群眾,我們可以這樣說:認同畢摩的人一定認同彝族文化,更認同彝族族群。當然相反的命題是不一定成立的,不相信畢摩,不認同畢摩的人仍然可以認同彝族族群。 畢摩為彝語音譯,"畢"(bi)是"唸、誦"的意思,"摩"(mo)是"師,大"的意思。畢摩意為經師。畢摩是彝族社會中主持葬禮、祭祀、禳解、占卜等的神職人員。畢摩一般還要從事農業,過去沒有脫產從事畢摩職業的人,近十年來,隨著中國宗教政策的寬鬆,出現一些畢摩在縣城租借房子,脫產專門以畢摩為職業的現象。畢摩懂彝文,有自己的經書(參見附錄三),知道當地的歷史、地理、天文、星占、氣象和醫藥等。畢摩因彝語方言、方音的差異而有"布慕"(貴州);"唄耄"(雲南武定縣);"阿畢"(雲南永仁);"畢頗"(男)、"畢摩"(女)(雲南大姚);"朵希"(雲南昆明、雙柏、南華、景東等地;其中,男的叫'朵希頗',女的叫'朵希摩');"阿閉" (雲南南澗);"拉摩"(廣西那坡、隆林)。這裏。"畢、布、閉"等意為"唸(經)","摩、耄"意為"師、長者、學者"(李世康,1995:3-9)。畢摩名稱的演變,據漢文獻記載, 至少有以下機種: 1、耆老 晉代常璩《華陽國誌.南中誌》記載:夷人大種曰"昆",小種曰"叟"。……夷中有桀黠能言議服種人者,謂之"耆老",便為主。好議論譬喻物,謂之"夷經"。……其俗徵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 2、鬼主 唐宋時期稱為鬼主。唐朝樊綽《蠻書。雲南界內途程》記載:"大部落則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鬼巫,用相制服。"《新唐書。南蠻兩爨蠻傳》 記載:"夷人尚鬼,謂主祭者為鬼主,每歲戶出一牛或一羊,就其家祭之。" 3、奚婆;覡皤 元代的李京《雲南誌略》附錄《諸夷風俗》記載:羅羅,即烏蠻也。厖有疾不識醫藥,惟用男巫,號"大奚婆",以雞骨占兇吉,酋長左右,斯須不可缺,事無巨細皆決之……自順元、曲靖、烏蒙、烏撒、越巂,皆此類也。 4、白馬、白禡、布慕、邦禡、拜禡、必慕 均為"畢摩"的異寫,出現於清代以來的各種文獻裏。例如,清乾隆時期的《雲南通誌》卷119《種人。黑羅羅》載:"疾無醫藥,用夷巫禳之。巫號'大奚婆',或曰'邦禡',或曰'白馬'"。乾隆《開化府誌》卷9載:"白馬,夷巫也,號大覡皤,或曰拜禡。"光緒年間寥風章《羅平州鄉土誌》卷5載:"魯屋羅羅厖多信鬼,病無醫藥,惟許豬羊之屬。巫名'白禡',不知者訛為'必慕',凡事用之。" 據調查,在我的調查點甘洛縣的畢摩現在懂老彝文經書的還有不少,他們的經書是家傳的世世代代傳抄下來的,對經文的理解也是傳統的,受外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較小,對彝族傳統宗教的理解是較深的。而年輕的畢摩則受到目前政治、經濟和漢文化的影響較大,已經有幾個明顯的變化,比如,經文轉用國務院批準的規範彝文書寫,因為規範彝文是涼山彝族自治州法定官方使用文字之一,因此這是與政治和權力有關的。畢摩坐在街邊,面前擺放經書,專事問卜占卦,並收取報酬,時時有許多人圍住,生意很是興隆。這種情境在幾年前是沒有的。傳統彝族不善於經商,甚至恥於經商。畢摩的經書是神聖的,平時用許多層白布包好,小心保管,時時祭祀,要拿出來使用時要給經書倒上酒"請"出來。現在卻可以擺放在光天化日之下。這種變化就在近幾年間,顯然,畢摩的經濟觀念和價值觀念已經有所變化。

(二)蘇尼

畢摩是通過唸經來驅鬼免災的,而彝族的另一種宗教人士蘇尼則是通過跳神 來達到同一個目的的。畢摩有經書,識彝文,而蘇尼一般不識字,畢摩多係祖傳或拜師學藝而成,蘇尼則不是祖傳無須拜師。成為蘇尼的人一般認為是得了一場大病,是蘇尼神纏身而病,這些蘇尼神是該人的死去的親人或先人的魂變的。如果有蘇尼神纏身,則必須作蘇尼,否則該病不能愈。蘇尼其實和北方民族中的薩滿有許多相似之處。蘇尼的職責是用跳神的方式來收鬼,驅鬼。蘇尼的地位沒有畢摩高,收入也比畢摩少。


[回首页 Back to homepage] [上一节Prev] [下一节Next] [回上页Back]

给我来信Email Me: wuda999@yahoo.com

上次修改时间:Wednesday, 2001-05-23 1:41

版权©香港中文大学;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