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网情深
Yi Study Online
香港中文大学 人类学课程哲学硕士论文
《语言、宗教与文化认同:中国凉山彝族两个村子的个案研究》
第二章,历史背景与彝族的内部分布
九、甘洛縣民族分佈及族群關係
甘洛縣主要有彝族、漢族和藏族爾蘇人三個民族。彝族分布於全縣各地,多數是聚居,少數與漢、藏兩族雜居。甘洛的藏族自稱"爾蘇",所用語言屬於羌語支(而不是藏語支),與西藏的藏族屬於不同的群體,歷史上稱為"西番"。他們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划入藏族的,他們的一些精英分子 曾向有關 部門提出申請,要求把他們劃為"番族",但政府未予批準。主要分布在柳古鄉、玉田鎮數個村落,與彝族、漢族雜居,精通藏、漢、彝三種語言,因此彝族說他們有三根舌頭。甘洛漢族主要聚居區是海棠、田壩兩鎮。海棠鎮是古"西南絲綢之路"零關古道必經之路,歷來受到各代朝廷的重視和保護,是漢人早期便於活動和居留地方之一。 甘洛縣的彝族、漢族和藏族傳統不愿相互通婚,觀念上也有許多誤會和猜忌,族群關係較為複雜。彝族用綿羊來比喻自己,以山羊來比喻漢族;用黃牛比喻自己,用水牛來比喻藏族。認為綿羊和山羊,黃牛和水牛雖然很接近,但仍然有一些差異的。 有一天,在我去作訪談的車上,我和一個叫嘎瑪的彝族小伙子坐在一起。通過聊天,他告訴我住在玉田鎮嘎日村,他們村住有幾戶,隔一條小河對面住有十多戶爾蘇人。這個來自族群雜居區的人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我更他聊了以下話題: 筆者:彝人和漢人、爾蘇人之間有什麼不同? 嘎瑪:彝族皮膚黑,漢族皮膚白,爾蘇人的臉頰黑裏透紅。我們村有彝族和漢族,村對面隔一條河住有十多戶爾蘇人。我們從膚色上就能區分不同的民族。爾蘇人嘴唇都較厚,彝人次之,漢人嘴唇最薄。 筆者:你們村對面的爾蘇人會說彝語嗎? 嘎瑪:爾蘇人都會彝語,我們彝族說他們有三條舌頭,一條舌頭說爾蘇話,一條說彝話,一條說漢話。 筆者:你會說爾蘇話嗎? 嘎瑪:不會,我只會一兩句常用的。 筆者:你與爾蘇人交談是用漢語還是彝語? 嘎瑪:用彝語。 筆者:你到爾蘇人家裏去也用彝語嗎? 嘎瑪:到爾蘇人家裏,只要會說"有狗嗎?"這句話就可以了。只要你會說這句話,你進屋後他們就不會再用爾蘇話相互暗地裏商量事情了,他們擔心你能聽懂。而且,只要你會說這句話,他們會特別熱情,知道你是彝族後,會主動用彝語和你交談。 筆者:彝人和爾蘇人通婚嗎? 嘎瑪:有通婚的,我們村就有一個姓吉尼的小伙子娶了一個對岸的爾蘇姑娘,他們倆都在縣城工作。 筆者:在農村有通婚的嗎? 嘎瑪:沒有,在農村彝人不願意同爾蘇人開親,爾蘇人也不願意和彝人通婚。 彝族與爾蘇人在傳統觀念上雖然不通婚,但由於爾蘇人會使用彝語,兩個族群之間的關係和諧,很少有衝突。彝族由於人口多,多數自己形成單一村落,少數與爾蘇人共處一村,即使是與爾蘇人同村的彝族也不會爾蘇語,而爾蘇人雖然都會彝語,但仍然堅持在族群內部使用爾蘇語,保留很強的族群意識。 甘洛縣的漢族主要聚居在田壩鎮和海棠鎮,其他鎮幾乎沒有純粹的漢族聚居村落。田壩鎮和海棠鎮也都在彝族村子的包圍之中。但由於這兩個地方歷來都是政治經濟佔優勢的區域,因此周圍彝族會漢語,而多數漢族不會彝語。遠離這兩個鎮的彝族則多數不會漢語。由於語言文化的隔閡,歷史上彝族和漢族也很少通婚,目前城鎮裏彝漢通婚現象增多,但在農村仍然很少有通婚的。 彝族分佈於中國西南地區的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分佈區域很廣,彝族是西南地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見地圖一)。彝族也是中國境內支系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有三十多個支系自稱。其民族自稱直接來自歷史上的"西南夷"、"羅羅"、"夷族"等。語言、宗教、政治、經濟、婚姻、家支等文化內容都有自己一套不同於其他族群的內容,這些內容是構成彝族這個族群的內容,同時也是彝族文化認同的基礎。接下來的分兩章探討其中的語言和宗教及其文化認同方面的內容。
[回首页 Back to homepage] [上一节Prev] [下一节Next] [回上页Back]
给我来信Email me:wuda999@yahoo.com
上次修改时间:2001-05-23 1:55 AM
版权©香港中文大学;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