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vism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by Vincent CHAN WAI LUNG(1988~  )

                                                                    

E=mc2的迷失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最著名的大概便是 E=mc2

將質量與能量解釋為 具有相同的意義,也因此發展出核能發電的構想。


 
 然而初學相對論的人,對於 


往往不易理解,質量是如何隨著物體速度的增加而有不同呢?


 
物體的質量是如何增加的。

 其實這都是因為初學質量時,以物體所含的量代表質量的概念引起的。


 
如果還記得,其實物理的世界中是由牛頓定律定義質量的。

(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稱呼質量,重量的概念反而用得較多)。


 
當兩物體以相同大小的一對交互作用力相互作時,

觀察兩物體加速度的反比便是物體的質量比。


 
也就是物體的質量代表 物體本身的『慣性』。

雖然一般同學都學過牛頓定律和慣性,但是往往腦海中仍然保持


 
『質量』是物體所含數量的多寡的原始概念,而忽略質量純粹代表慣性的意義。

在處理一般物理情境時,以上的兩種想法都可以解釋得通。於是對原有的想法更不會質疑。


 
但是當初學『狹義相對論』時,就想不通為何速度增加時,物體的『量』也會增加。

物體的『慣性』(也就是質量)越大,則物體的運動狀態越不容易受外界影響。


 
相對論中所得到的推論:當所觀察物體的速度越高時,則感覺物體的質量越大。

說得更白話些就是:當物體相對觀察者的速度越高時,


 
 觀察者將感受到物體的慣性越大,越不容易對物體加速。 

並不含有物體本身的『量』有任何增加的含意。


 
其實物體的質量,可能包含兩種不同的意義。

一種是上述的『慣性』,也就是所謂『慣性質量』MI


 
另外所有的物體間都存在的交互作用:萬有引力。

也會和物體本身的某一個『特性』成正比,通常稱之為『重力質量』Mg


慣性質量 和物體的 『慣性』相關,而『重力質量』則是和物體間的『萬有引力』相關。

兩者似乎是分別對應於 不同的物理特性,代表不同的意義。


 
仔細想一想伽利略的實驗:在地球表面附近的物體落地時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物體所受的外力是 『萬有引力』 Fg= Mg ×G 


 
G 為地表的重力場強度(和地球的質量及半徑相關和物體無關)。

物體受外力後將產生加速度 a = F/MI = (Mg/MI)×G

 因此 伽利略的實驗 指出對於所有物體 重力質量和慣性質量 有相同的比值。

而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實驗結果顯示兩者的比值幾乎完全等於1。


 
到底這是一種『巧合』還是有更深層的意義呢?仍然是一個謎,有待你我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