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tinlamsky@yahoo.com.hk


The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 Asian Art News, March/April, p.69 / 2004



ADC News / Issue no.39 p.13-14/ Oct, 2003
沙士藝術展-民間藝力抗疫 / 東方日報 / *****
電腦融合繪畫沙粒營造蒼茫 / 大公報 文化C10/ Mar, 2003
Introduction by GROTTO FINE ART LTD / www.grottofineart.com / Feb, 2003

樊婉貞 / 快樂的遊戲轉盤 / 信報副刊-文化 p.24 / Oct, 2002
「油街.牛棚.山寨廠 --- 探討藝術社區之演變」研討會 / Oct, 2002

中大畢業展 / ARTHK / Jun, 2002

諾基亞亞太區藝術獎 香港區五位學生入圍 / 大公報 文化B08/ Nov, 2000

-articles
-contact

-c.v


快樂的遊戲轉盤記得1a空間在去年「牛棚藝術村開放日」舉辦過年輕藝術家展覽《expectation to expectation》,以馬拉松接棒方式,三十九天的歷程,三天一轉,每一次一至三位青年藝術家以展覽及座談方式遞棒,完成十四組共十九位,來自各大學藝術系、教育學院,甚至中學學生的大型展覽。   《Triply Play》是1a空間今年再次策劃的青年藝術家展覽,三位創作者隨機而遇,展場從一進入即是個遊戲的展場,觀眾是好奇偷窺的主體,亦是進場遊戲的參與者。   三個藝術家代表當今創作者的三種處境,林東鵬剛自中大藝術系畢業,從少年懷特的憂鬱,走出學校後掉入萬事不關我事的一身輕,心境的空白除了就業的壓力外,其過渡的真空階段表現從簡約的線條及悠悠詩意的繪畫敘事,完全表露這一代青年的恍惚及不定。作品《釘子》利用兩件黑白對比的敘述,產生鮮有詩意般的情境,觀者像是走過霜雪飄飄的高速公路,外在環境嚴峻的考驗,一幕一幕留下的只是略眼浮過的欄條和黑夜中偶爾迷失的飄雪。自中大畢業已一年的彭麗桃,創作經驗頗豐,一直以圓形為創作意念,對於自然的循環也相信生生不息的轉換,從枯枝到圓其終點的炭塊,從無意卻有意製作的水滴,像自然開啟天地時落下的甘霖,碰觸地面撞擊成圓形,後化成釋流的海洋或河流。裝置的形式技巧出色,作者在堅持「圓形」的創作神話下,過度牽強表現「圓形」的觀念解釋,作品整體的中心意識稍顯微弱。   朱丹原是一位建築師,回流香港後因夢想驅使完成再一次的學士課程(繪畫),現正修讀藝術學院藝術碩士課程,創作顯現出另一層單純的實驗精神,他的作品透過不斷啟思及構想的過程,對傳統架上繪畫提出討論及反省。像是一個化學實驗,他將壓克力彩一層一層建構「意念」的彩衣,待油彩(創意)乾涸及凝結後,剝光豬般從架上移除,或站或立讓人赤裸裸面對「繪畫」不在架上呈現的窘態,觀眾喜愛或不喜愛從浮現的表情即刻得知。或許說他是對繪畫原始的表現作一挑戰,倒不如說他是將平面的繪畫轉化成立體的「物件」,「物件」已不純粹是繪畫本身,它成了觀念的實驗教材,形式及美感倒成了其次。   關於策劃青年藝術展似乎已成了許多藝術機構的使命,既不特別重要卻也不可不要,但風起雲湧的青年藝術家出現,在近幾個月有更如火如荼的趨勢,九月二十日開幕的藝術學院畢業展,十月由藝術學院學生自租的「明報工業中心工作室」展,亦以「開閘」的氣勢即將跳躍而出;十一月「牛棚藝術村」的大型活動以及十二月由中大學生開枝散葉的「火炭工業區藝術工作室」亦將有一波藝術展覽進行。「工作室」、「獨立藝術空間」加上「年青藝術家展」似乎不再不重要,反成為喧賓奪主,趁勢想取代傳統展覽空間出現的弱勢及疲態,文化的空間轉盤成了令人期待的遊戲。

樊婉貞 / 快樂的遊戲轉盤 / 信報副刊-文化 p.24 / Oct,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