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 Asian Art News, March/April, p.69
/ 2004
ADC
News / Issue no.39 p.13-14/ Oct, 2003
沙士藝術展-民間藝力抗疫 / 東方日報 / *****
電腦融合繪畫沙粒營造蒼茫 / 大公報 文化C10/ Mar, 2003
Introduction
by GROTTO FINE ART LTD / www.grottofineart.com / Feb, 2003
樊婉貞 / 快樂的遊戲轉盤 / 信報副刊-文化 p.24 / Oct, 2002
「油街.牛棚.山寨廠
--- 探討藝術社區之演變」研討會 / Oct, 2002
中大畢業展 / ARTHK / Jun, 2002
諾基亞亞太區藝術獎 香港區五位學生入圍 / 大公報 文化B08/ Nov,
2000 |
-articles
-contact
-c.v |
身處當代的藝術家﹐創作的樂趣與滿足﹐不單源於傳統的技巧與模式﹐更多是來自創作過程中不斷探索、試驗所得的驚喜、新意。本港兩位敢於嘗新的畫家———陳秀男由電腦設計去開拓繪畫的可塑性﹐林東鵬用原始的沙石來營造天地蒼茫的意象。
陳秀男懷緬香港舊事物 香港的變化日新月異﹐忙碌的人群也許來不及察覺﹐有些事物已是今非昔比了。陳秀男以畫家敏銳的視線﹐捕捉這個都市物換星移的印[。他向記者釋述創作靈感時說﹕「很關心香港的懷舊文化﹐有些舊事舊物是成長階段裡最為熟悉的﹐卻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例如避風塘內的漁村﹐漁夫們捕魚為生﹐是往日部分港人的主要謀生方式﹐現在﹐破舊的舢舨上仍住著一些漁家人﹐他們還開心地生活著。我在逛街的時候﹐有時刻意地觀察一些即將被掩蓋的老環境﹐從中搜集資料。」
往日被視為有型﹐如今被視為有害的吸煙廣告﹐插著木牌點著煤氣燈的生果檔小販等﹐都成為陳秀男的創作題材。但他的表現手法卻非直述的繪畫﹐而是運用電腦設計與繪畫的融合﹐試出不一般的效果。
陳秀男介紹說﹕「傳統的筆觸與形式﹐未必能表達到那種褪色與淡出的畫面﹐經過電腦﹐破壞、解構我搜集的資料、草圖的形象﹐再把畫面色塊如砌圖般重整﹐將符合心意的影象繪畫出來﹐因此﹐觀者可能要拉遠一些距離才可看清。」
一向從事設計創作及教學工作的陳秀男﹐糅合設計與繪畫﹐表現都市的變化﹐形成傳統與科技相輔相成的配搭﹐可算是一種文化過渡的寫照。而去年剛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的林東鵬﹐則完完全全脫離都市﹐回歸到「沙」塵滾滾的大自然。他這次展出的數幅作品﹐都是以沙粒混著其他顏料來創作的。
林東鵬以沙石流露感情 剛完成一節教畫工作的林東鵬接受記者的採訪﹐他語帶笑意地講述創作靈感﹐分享創作經歷﹕「畢業之作是一批以沙石創作的作品﹐完成後﹐發覺仍有發展的空間﹐於是繼續嘗試。最初真的是由沙灘連沙帶草搬回家﹐但這令作品裡有大小不一的沙粒﹐還有石頭、雜草﹐後來變聰明了﹐改為在工廠區買一些用作混和石屎的沙粒﹐其粗幼度比較平均﹐以沙混和膠彩(丙烯)、乳膠漆作顏料﹐另外在水分與力度的控制上更進步﹔現在用得多了﹐有了感情﹐想在景物的展現上運用更多沙。」
風沙萬里﹐天地蒼茫﹐年輕的林東鵬所描繪的景象﹐充滿風霜撲面的感覺﹐例如《Path》是他畢業大旅行時遠征西安到敦煌走過一段絲路後的作品﹐朦朦的沙塵﹐幾乎將路掩蓋。另一幅《ABesieged
City》(圍城)中﹐高大的城牆覆蓋大部分畫面﹐只見一個幼細的黑影﹐近看才知是一名黑袍包裹著的阿富汗婦女﹐遠遠的牆外有一棵幼小的植物。
林東鵬介紹說﹕「到絲路旅行時沒有確定要創作怎樣的畫﹐回來後才慢慢醞釀出一種歷史遺留下來的﹐輕盈飄然的天空﹐完成了《Path》。中國繪畫的山水畫將觀者引入意境當中遊歷﹐也許因較多觀賞國畫﹐形成一種累積﹐創作自己的畫時也無形中有此意欲。《ABesieged
City》則創作於阿富汗發生戰爭那段時間﹐初時不留意這個地方﹐到媒體不斷報道後﹐便對這個與我們相隔甚遠的地方﹐產生許多遐想﹐這幅作品結合一些圖片、文字的資料而創作﹐尤其是文字﹐有時候給我聯想的空間更大。」
灰紫、深棕、米白﹐感到林東鵬的用色比較低沉冷晦﹐但他卻渾然不覺﹐還笑說﹕「當我不開心的時候﹐所用的色彩特別鮮艷﹐當我情緒不錯的時候﹐反而愛用這些灰沉的調子。也許這是情緒與色彩之間的平衡罷。」
「都市、山水、情懷———陳秀男、林東鵬作品展」正在嘉圖藝術公司舉行﹐地址是中環雲咸街三十一號C-D二樓﹐展期至本月二十二日。
電腦融合繪畫沙粒營造蒼茫 / 大公報 文化C10/ Mar, 2003 /
jpg~50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