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淪陷的原因 日佔時港人生活
香港淪陷經過 戰後歸屬問題
軍票簡介 Home


日佔初期,由於社會秩序大亂及軍查封倉庫的緣故,糧食供應幾告 中斷。及至總督部成立,日人﹂方面奉行歸鄉政策,另方向通過區役 所,設一止米站,實施配給制度,按口售糧,以解決糧食供應問題。最初每 人每口配給米約四兩,後來增至六兩四錢。其他副食品如油、搪、食鹽等 亦採配給制度。可是由於米糧供應直緊張,加上港元一再貶值,米價遂 多次大幅暴漲。一九四四年開始香港存米用罄,對外交通又陷入困境, 糧食供應問題,更形緊張。不少居民被迫以木薯粉、花生麩、蕃薯藤甚至樹葉樹根充飢。總督部亦取消食米配給制度,以自由買賣取代。自此, 特別是居於市區的居民。生活更加艱苦。因糧荒而餓死的,無日無之。

由於木柴進口大減及存柴用盡柴價上漲。不少居民唯有以家具替代,燒水煮飯。到了 最後無人看守的房子包括香港大學、皇仁書院等,也給貧民拆去木材, 以作燃料。此外,因為缺煤的關係,大部分公共服務如供電、供水、交通 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公共服務香港淪陷後不久,由於巴士車隊被充公,日本便下令兩家巴士公司(九巴+中巴)連同的士及貨車公司合併為香港自動車運送會社(Honk Kong Motor Transport Co.)在沒有軍事雖要下,提供有限度的服務。

一些本地出版的中文報章亦再次印行,學校也重開。 

 

日軍還推行「歸鄉政策」,鼓勵香港居民返回中國,以減少香港人口,香港人口由1941年的一百六十一萬減少至1945年的六十萬人。

日化政策在日治期間,日本人在香港推行「日化政策」香港的街道一律採用日式名稱。

還有一些日式建築,如港督府的瞭望塔。

 

 

setsta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