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偈對科判 |
||||
1 發源開選 | ||||
2 了揀諸門 | A揀六塵 | |||
B揀五根 | ||||
C揀六識 | ||||
D揀七大 | ||||
3 獨選耳根 | A備彰門妙 | a根隨方利 | ||
b法以人勝 | ||||
c示法真實 | I 圓真實 | |||
II 通真實 | ||||
III 常真實 | i 對聲塵以顯聞性常住 | |||
ii 生滅雙離以顯聞性常住 | ||||
iii 離思惟以顯聞性常住 | ||||
d顯行當根 | ||||
B詳示修巧 | a出名教所反聞 | |||
b法說次第超越 | I 超越情界 | |||
II 超越器界 | ||||
c舉喻以合前法 | ||||
d結示因果究竟 | ||||
4 普勸修證 | ||||
5 結答覆命 | ||||
6 求加總結 |
文殊偈對 1 發源開選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經文 | 解釋 |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
1
發源開選 吾人的覺海性體(約體大),是澄湛不動,圓含萬有--寂而照,不變隨緣(約相大)。 覺海雖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照而寂,隨緣不變(約相大),這覺性本來自妙,不由造作(約用大)。 在這本來自明,不假功用(約用大)的性體上,妄生照用⊿,因妄照而妄所生∞(第一細--無明業相)。 以所照之妄境既立,而真照之性遂亡。 ⊿即‘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即‘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
迷妄有虛空,
知覺乃眾生。 |
以其妄所既已成立,則轉本有之智光,而成能見之妄見(第二細--見分), 欲見本識,卒不可見,遂迷性空,而妄成頑空。 以本識既不可見,而定欲見之,空見相對,堅執欲緣,如瞪目發勞, 妄想澄凝,將真空惑而為無情的國土。 妄想知覺,而成為有情的眾生。 |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復諸三有? |
虛空生於大覺心中。 僅如海之一漚發現而已。(海喻覺心,漚喻虛空) 有情世界(具足欲漏、有漏、無明漏等三漏)及器世界, 皆依虛空之所生。 空性如漚,有生必滅;漚滅,虛空本無所有, 更何況依虛空所生的諸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焉有存在的道理? |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遲速不通倫。 |
若復歸本來元有如來藏性,則性體無有二, 欲入此無二之理,其方便自有多門。 諸聖證入此性,則無有不通, 以三科七大,或順修而入,或逆修而入,二十五門,皆為方便之門。 初發心人,欲入三昧(指楞嚴大定), 得循圓根(圓滿無缺之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遲速難易,自不同倫,不能不有選擇。 ⊿順逆皆方便:《正脈》云:順塵、識流,宛轉達道曰順入,則六塵六識,火大至識大圓通也!如順背京之路,繞遠方到者也!逆根性之外流,而旋返入性曰逆入,即六根及根大圓通也!如逆背京之路,回身即到者也!請觀諸根圓通,俱有旋、反字面可見矣! |
本講義是由 吉隆坡
雙威學院 佛學會 Kuala Lumpur SUNWAY COLLEGE Buddhist
Society 師生共同努力所完成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若有借用,請載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