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jpg (6906 bytes)  三摩提  攝心修定的清淨明誨21B-1

 

攝心修定的清淨明誨 1
正教持戒(四重戒)

清淨明誨1

首陳持犯利害

預辨魔佛教儀

確定菩提成否

 


必落魔道: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
其心不婬,
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婬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
如不斷婬,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貪婬化世即魔教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
多此魔民熾盛世間,
廣行貪婬,自稱善知識,
令諸眾生落愛(思惑)
見(見惑)坑,
失菩提路。

教人斷淫即佛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先斷心淫,是名如來,
先佛世尊,第一決定,
清淨明誨。

a 喻不斷無成

若不斷淫,修禪定者,
如蒸沙石,欲其成飯,
經百千劫,只名熱沙。
何以故?此非飯本,
沙石成故。

以淫身求佛妙果,
縱得妙悟,
皆是淫業根本。
根本成淫,輪轉三途
(地獄、餓鬼、畜生),
必不能出。
如來涅槃果位,
如何修證?

b 勸深斷方成

必使身上淫機,
心中淫念,兩皆斷除,
斷性亦無,
於求證佛的菩提道果,
才有希望。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清淨明誨2 首陳持犯利害 預辨魔佛教儀

確定解脫得否

 


必落神道:

又諸世界六道眾生,
其心不殺,
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殺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
如不斷殺,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為大力鬼
i
中品則為飛行夜叉、
諸鬼帥等
ii
下品當為地行羅剎
iii
(參閱
19G19H
注釋)。

i上品之人,
禪智勝於殺業,
神通既大,福德又勝,
故為大力之鬼;
應是天行夜叉,
及諸鬼主,如川嶽等;
人間尊奉,稱帝稱天者。

ii中品之人,
禪智與殺業正等,
神通福德,既次於上,
則為飛行夜叉,
諸鬼帥等;
應是空行夜叉,
如山林城隍等。

iii下品之人,
禪智劣於殺業,
神通既微,福德亦劣,
則為地行羅剎,
噉人精氣,
亦如大海邊,
羅剎鬼國是也!

a 食肉化世即鬼教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
多此鬼神熾盛世間,
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b 此預防問難

令比丘食五淨肉,
此肉皆由如來神力化生,
本無命根。
因婆羅門國,地多蒸濕,
又多沙石,草菜不生,
我特以大悲神力所加,
為順眾生觀念,
假名為肉,
使你們有物可以充飢,
藉以滋養身命罷了。
怎麼在如來滅度之後,
真正吃眾生肉的人,
還可以稱為釋迦如來的
出家弟子呢?

c 此令知必墮

這種吃肉的人,
縱得心開,
終不是真正的三摩提,
現生皆大羅剎,
報盡命終,
必沉輪於生死苦海,
非佛弟子。如是之人,
相殺相吞,相食未已,
怎麼得出三界?

d 教人斷殺即佛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次斷殺生,是名如來,
先佛世尊,第二決定,
清淨明誨。

a 喻不斷難脫

若不斷殺,修禪定者,
如有人自塞其耳,
高聲大叫求人不聞,
名為欲隱彌露。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
在路上行走時,
腳尚不踏生草,
何況以手拔除?
有大悲心的人,
怎會取眾生的血肉,
充自己的口腹?

b 勸深斷方脫

若比丘不穿東方
絲、綢、絹、帛的衣服,
及本國的靴履裘毳,
不吃乳酪醍醐,
這樣的比丘已真得解脫,
現生祇酬還宿債,
不再遊三界,為甚麼呢?

服眾生身分(如絲綿等)
,雖非身肉,
然亦是彼身之一分,
皆是和眾生結了不解之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
足不離地。
必使比丘之身心,
於諸眾生的身(如血肉骨髓)或身分(如裘、毳、乳酪等),
皆不穿、不吃,而且沒有想吃想穿的心念,
身心二途俱斷,
佛說是人,真解脫者。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清淨明誨3 首陳持犯利害 預辨妖佛教儀 確定三昧得否
 


必落邪道:

又復世界六道眾生,
其心不偷,
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偷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
如不斷偷,必落邪道,
上品精靈
i
中品妖魅
ii
下品邪人
iii,諸魅所著。

i上品精靈者,
盜日月之精華,
竊天地之靈秀,
附山托水,惑人祭祀者,
是也!如山精水怪,
具諸神通,似仙非仙,
似神非神。

ii中品妖魅者,
盜人之精氣,
竊山林之氣潤,
為魍為魎(參閱
27B.2),
伺便作孽者是也!

iii下品邪人者,
賦性險曲,居心邪僻。
諸魅所著者(參閱
27B.2
,為精靈之所附,
被妖魅之所迷,
妄言欺世,
詭異惑俗之類。

 

 

 

 

 

 

 

a 潛匿眩惑即妖教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
多此妖邪熾盛世間,
潛蹤詭秘,匿詐藏奸,
欺世盜名,
自稱是善知識,
各說自己已得上人法,
眩惑無識,
恐嚇令迷失智慧,
所過之處,
令其家財耗散。

佛教比丘隨方乞食,
令其捨貪成菩提道。
諸比丘等,
不自炊爨熟食,
寄此以了殘生;
旅泊三界,如同過客,
此生若了,不會再來。
卻有賊人假藉佛的衣服,
以助販賣如來,
造種種業,都言佛法。
卻毀謗出家,具戒比丘,
為小乘道,
由是疑誤無量眾生,
墮無間地獄。

b 教人斷偷即佛誨

先出自己誨

若我滅後,
有比丘發大乘心,
決定修三摩提
(耳根圓通),
於如來形像前,
身燃一燈,燒一指節,
及在身上熱一香炷,
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永辭有漏三界,
永脫見思諸漏。
雖沒立即明白,
無上妙覺菩提正路,
但對圓通法門,
必已信心堅定。

若不如此作,
捨身微妙的因緣,
以求懺悔滅罪,
縱成無為無漏,
必再生人間,酬償宿債,
如我吃馬的麥飯一樣。

轉教先佛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後斷偷盜,是名如來,
先佛世尊,第三決定,
清淨明誨。

a 喻不斷難得

若不斷偷,修禪定者,
如有人以水灌漏卮
(瓶子/茶杯)
欲求其滿,
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b 勸其深斷方得

若諸比丘除三衣一缽
之外,分毫不蓄,
乞食有剩下的,
都施給飢餓的眾生。

在大法會裡合掌
向眾人禮拜,
如果有人罵你
就看成稱讚一樣。
必使身心二俱捐捨,
身肉骨血與眾生共。
不將佛所說的不了義
(小乘法)說,
曲為掩飾自己的過咎,
以遺誤初機,
佛印證此人得真正三昧。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清淨明誨4 首陳妄語大損 表己禁敕無妄 確定菩提成否
 


a 躡標妄語成魔

如是世界,六道眾生,
雖則身心,
無殺、盜、淫,
三行已圓,若大妄語,
即三摩地,不得清淨,
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b 指述妄語之意

未得言得,未證言證,
或求世間尊勝第一,
謂前人言:
我今已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阿羅漢道
i,辟支佛乘,
十地地前,諸位菩薩。
求彼禮懺,貪求供養。

c 記其損善墮惡

這種人是一闡提
(斷善根人),
消滅成佛之種,
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佛記這人永絕善根,
無復知見,沉淪三苦海,
不成三昧。

i《正脈》云:
得謂得道,指理言也!
證謂證果,指位言也!
須陀洹等即果,
阿羅漢即道,
蓋小乘理至羅漢而極,
故言道也!
乘同道,位同果也!

a 佛敕聖化必密

如來滅度後,
敕諸菩薩及阿羅漢,
應現種種身於末法中,
救度輪迴的眾生,
或作比丘、白衣居士、
國王、宰官、童男童女、
甚至妓女寡婦、
姦偷屠夫、販夫走卒,
先與他們同事,
稱讚佛乘,
令其身心入於正定。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
真阿羅漢,洩佛密因,
輕言末學。 

b 惟除命終遺付

惟除命終,
暗中有遺言咐囑也。
云何是人,惑亂眾生,
成大妄語?

c 轉教先佛明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後復斷除,諸大妄語,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
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a 喻不斷無成

若不斷大妄語,
如有人刻乾糞,
作栴檀形,欲求香氣,
無有是處。
如來常教比丘,
依正直的心就是道場,
於四威儀
(行、住、坐、臥)中,
尚無虛假,
怎麼能夠妄自稱尊,
謂得大小諸乘,
及上人之法呢?

如窮人妄號帝王,
自取誅滅,
況復法王(佛),
如何妄竊?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求佛菩提,自不能成;
如自己想咬自己肚臍
的人,不得成就。

b 許能斷必成

若諸比丘,心如直弦,
一切真實,入三摩地,
永無魔事,如來印是人,
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你問攝心的方法,我現在先講這四種重要的律儀,這是初發心學人,修習入三摩提的至妙行門,欲求菩薩道,就先要嚴守這四種律儀,使身心清淨,皎如冰霜,絲毫不犯。根本既然清淨,那麼一切枝葉如心中的貪、嗔、癡(心三),口業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口四),自然無從產生了1

阿難!對這四事,若能嚴格護持,不使稍有遺忘或違失,自是心常住於戒中,尚且不緣色、香、味、觸等塵境,何況其他一切魔事,怎麼能夠發生2

攝心修定的清淨明誨 2
助以咒力

若是這人,因有宿生的習氣業種,一時不能斷除,你可以教他一心持誦我的「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這是如來無見頂相的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上,所說的心咒。就如你阿難宿世,與缽吉蒂歷劫因緣,恩愛習氣,不是一生二生,或一劫二劫的累積,我纔宣揚神咒,她的愛染宿習,立即消除,終成阿羅漢。她原本淫女,並無心修行,但神咒加持之力,尚且能速證無學聖果,何況你們在會的聲聞,決定求最上乘法,當自信決定成佛。譬如順風(喻神咒)揚塵(喻宿習),塵自盡去,宿習若遇神咒,何習不能盡除,那裡還有什麼艱難險阻?

   備注

1《正脈》問:「婬、殺、盜是極粗身業,何反謂其細於心三,大妄語是極重口業,何反謂其細於口四?」

答:「婬、殺、盜若約身犯極粗,今從心念絕之,令一念不生,故細於心三。
大妄獲罪雖重,而約稱因果不實,則比惡口等,似未同其粗鄙,故猶細於四口矣!」

2《正脈》云:蓋塵依念住,念絕而塵何所依?魔托塵入,塵忘而魔何所托?故能遠魔也!

 

prev buddhabut-l.jpg (2511 bytes) buddhabut-r.jpg (2516 bytes) next

本講義是由 吉隆坡 雙威學院 佛學會 Kuala Lumpur SUNWAY COLLEGE Buddhist Society 師生共同努力所完成,歡迎廣為流傳,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若有借用,請載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