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首頁
無痛針法
針灸與慢性頭痛 針灸有效治慢性頭痛 針灸與中風
針灸與眼睛
針灸與減肥
中西醫法一周治愈面癱
針灸與手術後的惡心嘔吐
中風病人對針灸有反應
針灸可治兒童鼻敏感
針灸能減輕膝關節炎疼痛
針灸醫關節痛效果佳
英國證實針灸具實際治療作用 針灸或可減腸敏感肚痛
中日韓推動針灸國際化 我們在那裡﹖
現進行人體實驗 料年內有結論
針灸或可減腸敏感肚痛
【本報訊】經常受到腸易激綜合症影響的市民,在一年內可以知道針灸及中藥能否改善病情。中文大學醫學院初步發現,在動物實驗中證實,在膝蓋下的穴位「足三里」針灸,可減少六分之五腸易激綜合症引發的肚痛反應,預料一年內可以完成病人臨床研究。此外,中大又會在病人身上試驗中藥治療腸易激綜合症的療效。記者:梁洵瑜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沈祖堯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本港約一至兩成人口患有腸易激綜合症,即會因為腸道敏感,包括腸道蠕動過快造成肚痛及肚瀉,也會因腸道蠕動太慢而便秘;更有百分之六點六的人口,每年均發作三個月,此病雖不會致死,但非常困擾患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目前西藥未有太大療效。
慢性腹瀉可分四種
該系獲美國國家生局撥款,與美國馬里蘭大學合作,研究腸功能失調問題,其中包括利用針灸及中藥治療腸易激綜合症。在針灸研究方面,透過動物實驗量度患病動物經過針灸後,量度其神經系統中帶出痛症受體指數,若受體愈多,即痛楚愈大。
沈祖堯表示,初步的研究結果令人相當鼓舞。研究人員在老鼠膝蓋下的「足三里」穴位針灸,證實痛楚受體減少達六分之五,只餘六分之一的受體,推算針灸可以有助減低腸易激綜合症的肚痛反應,但仍須進行人體實驗,預料一年內有結論。「足三里」的穴位在膝蓋對下約三吋的位置,傳統上可以治療嘔吐及腸胃痛等毛病。
在中藥研究方面,由於不同中醫對此症的說法或診斷都有不同,如病人的舌頭的苔、脈象等,中醫大致把患有慢性腹瀉病人分為四種,包括肝鬱者,病徵有肚痛、無胃口、經常放屁;若屬脾虛者、即會胃口差、經常放屁、暈眩及體弱等;濕熱的病人則會作嘔、胃口差、苔呈黃色等;若屬脾腎不和,即會肚瀉、下腹痛、面色青白、舌頭呈白色等。
綜合古方研製中藥
但經過對病人及對照組等研究後,中醫就腸易激綜合症病人的診斷及用藥方面,取得八成以上的共識,大部份病人都屬於肝鬱及脾虛。沈祖堯認為,中醫之間就一種疾病取得共同意見很重要,否則很難進行研究。
該系正在綜合一些古代藥方如「痛瀉要方」及「葛根苓蓮湯」等後,研製一條由七種中藥製成的複方,作研究中藥療效,把病人分為三組,一組只服用中藥、一組服用安慰劑及一組只服西藥,了解病人在服用八周後的療效,預料九個月內有結果。
http://www1.appledaily.atnext.com/template/apple/art_main.cfm?sec_id=4104&showdate=20050118&art_id=4595858
於2005年01月18日香港蘋果日報 健康資訊版刊
Send mail to
with questions or
comments about this web site.
Copyright © 2004-2005
Last modified: May 7,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