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三寶 之 北越
出發前在網上
Lonely Planet看酒店的時候,有三個
price range可以選擇:budget,
mid-range, top end,自以為算是 mid-range,原來以我們找的價錢,只算是
budget,大受打擊。其實五星級大酒店全世界都是一個面貌,毫無文化特色和性格(住不起的酒店都是酸的),我寧可找些很
local的,可以跟當地人較近距離接觸。於是在名字有點騎呢的小旅館 Viet
Fun Hotel落腳。 |
|
Viet Fun | |
Viet Fun是很家庭式的。若然你的早餐不想吃法包和蛋而想吃牛肉粉,只需加一美元,服務員會替你在外面的攤檔買回來,就是這樣 flexible。你想上網他們就暫時不用,借給你。我最欣賞的是經理蝦丸先生,在這不講究衣著的河內,他每一天異於常人的,蠟靚頭髮、西裝筆挺、結好領帶、閃亮皮鞋閣閣聲的上班,非常尊重自己的工作。而且誠懇、殷勤、好學,介紹的餐廳又抵又好食。看見他們一家四口,就覺得他們很好,會很幸福。 走到街上,有點時空錯置的感覺,或者在香港的生活未忙完。趕快要適應這裡的過路方式──其實跟大陸一些地方一樣──路是人行出來的,只要有信心踏出第一步,不要彈弓腳,車子就能避你,不然,一世就這樣停在一個馬路口。 |
|
河內 | |
在河內的日子只是胡亂走走,逛逛博物館、望彌撒(我竟然知道他在讀哪一經文,而且能逐句跟上,我的語言感應真靈光),用腳走了很多很多路(部分原因是的士不老實),由一區走到一區很清楚,他們喜歡同類的店舖聚落一處。街上有很多畫廊是出乎我的意料,沒知道河內是這樣有文化氣息的地方。如果我有自己的一間屋,我也要買幅畫,附庸風雅一番。 越南那種貪,是擺明車馬的。沒有換夠越南 Dong不要緊,到博物館或任何地方,美金都是受歡迎的,但他永遠不會找足給你!在官方的遊客中心換錢也沒有任何的紀錄、單據,他說有手續費,就有。 還得湊湊熱鬧去看傳統水上木偶戲,劇場和我們的住處都在還劍湖(Ho Hoan Kiem湖還劍,總之把劍都是要還)附近,劇目正是唯一的「還劍湖」故事。在一旁唱戲的阿姨皮唱肉不唱,令你對年復一年天天把同一個戲唱幾次的奄悶有完全的 empathy。 開始精力充沛已是第三天,可惜星期一很多參觀的地方都休息。應休的休,不應休的也休,於是很憩,只怪自己計劃不週。女性博物館開門,但那不是令人很舒服的地方,看到那些抗戰英雌,不知何言。偉大嗎?可悲嗎?專心致志殺敵是最好的事情嗎?或許,我沒有發言的資格。 河內有個叫做文廟(Van
Mieu)的地方,拼音看上去像法文(當然啦,是法國人發明的拼音系統嘛),其實本來是漢字,事實上我懷疑大部分的越南語還是可以用漢字寫出來。文廟裡面都是中文字,例如說誰中狀元榜眼秀才的碑文,感覺像九年前在南韓景福宮(Kyongbok
Palace, 都是音似漢語的)內的博物館,同樣很多中文字。那時,他們還未有現用的韓語或越南語拼音系統,都是用漢字。在這些地方,我會比隔鄰的一般韓人或越人看明白得更多,感覺奇特,而原來我們是同源。 |
|
KOTO (Know One, Teach One) | |
(見一個o趙一個?!) KOTO餐廳就在文廟路,由十二年前有個傻的澳洲佬來開的三文治店,今天已發展成一間 restaurant school。我們先在訓練學校那邊跟巿場部阿姐斗小姐談。斗小姐年紀比我們小幾歲,卻很成熟幹練的樣子,在胡志明巿畢業,大學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想讀個英文和商業的碩士課程,頭腦轉得很快很醒目。 KOTO一年招生兩次,給學員為期十八個月的訓練(包括在KOTO餐廳實習),學英文、樓面、廚房等科目。有本地的老師,也有從外地來的長期拍硬檔食自己義工,譬如當日在廚房教學生處理生肉的大隻 Louise。到目前為止已累計有超過二百個街童畢業,在各大高檔酒店餐廳工作。 斗小姐除了要替 KOTO搵錢(雖然餐廳有聲有色,但要支持訓練學校的營運和養活學員的開支實在龐大),也要替學員找外面的 placement和畢業後的工作,所以和頂級酒店和大公司保持切關係。據說 KOTO的畢業生出路還相當不錯。 KOTO在文廟的餐廳都是中高檔路線,很骨子的三層樓加天台竟然座無虛席,顧客有洋人旅行團、也有看 Lonely Planet或其他介紹找上門要認識支持一下的。創辦人和老闆 Jimmy Phan就坐在我們隔鄰。十二年的青春與心血,不簡單啊。 |
|
大牌檔 | |
出發前大家都問我有沒有打針,囑咐我小心別亂吃東西。但第三天就忍不住吃了大牌檔。日間視察時還覺得有一點兒邋遢,入夜了,燈火通明,客似雲來,伙計忙碌滿場飛的場面,令你甚麼信心都回來了。反正
Lonely Planet介紹的,通常不會食死人。雙語餐牌,伙計雖然不諳英語,但有誠意和耐性,而且老實不騙人。這樣,好吃到不得了,再隊支河內啤,就已經很開心。 |
|
河內 vs 胡志明巿 | |
沒想越南原來這麼大、人多得這麼厲害。出發前香港持續寒冷,原來河內的氣溫跟香港非常接近。河內與胡志明巿在越南的一北一南,一個四季分明、一個四季如夏;文化差異竟也比我想像中大。 斗小姐是胡志明巿的人,工作的原因來了河內。聽得出她並不是很欣賞河內。想不到她說初到河內的時候,覺得那裡的食物完全不能吃,用了好些時間才適應過來。另外,由於口音不同,河內的人會對胡志明巿的人不老實,正如對遊客一樣,價目即時調整。在河內要搭的士她只會電召 dum dum dum蟹蟹蟹 (88.82.22…) 之類以免受騙。還說胡志明巿競爭較大,所以買東西有選擇,價格也合理些。她令我對胡志明巿很有期望。 非常有趣。其實我覺得港島人、九龍人和新界人都是有些分別的,我們這些九龍人,cheap過港島人,又不像新界人那麼友善開朗,真是不知所謂…… |
|
我的 Facebook相簿:Loitering Along Mekong - 1 - Hanoi
>下一站:老撾
回到荷莉200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