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tm).


您是自1999-09-25 後第 位光臨本網站的貴賓 

 




文章集

外傷科一般外科組的回顧與展望
急診室的春天
出國一年雜記
外傷科整型外科的展望
內視鏡運用於整型外科的現狀
多付一分鐘多一份愉快
永遠無法忘記的一巴掌

 

 

 

 

 

外傷科一般外科組的回顧與展望

 

急症外傷科一般外科組方禎鋒醫師

在台灣,外傷醫療還是一個有待開發的處女地。本院外傷科成立以前,全國幾乎沒有任何一家教學醫院有專職的醫師來負責這些病患的醫療。由於長期的忽視,使外傷醫療一直停留在住院醫師的層級而無法有所提昇。還記得升上主治醫師的頭兩年,在外科急診工作時,幾乎每天都要面對一些由於不當的處置或不負責任的延誤,而導致不良預後的外傷病患。當時心中除了充滿挫折感與無力感外,更深深的體會到這個社會對一個健全的外傷醫療體系迫切的需求。外傷科的成立,或許正是院方對這個需求所作的回應。

加入外傷科,隨著它踉蹌的腳步一路走來,也已經八年了。在最初幾年,由於人力不足,學識與經驗也有待加強,所以在精神與肉體上都承受很大的壓力。不論是一個月十幾次值班造成的體力負荷;一天24小時隨時待命引起的神經緊繃;病患或家屬焦躁的言行所導致的情緒起伏;或是汗流浹背的急救卻無力回天所引發的感傷,都造成嚴重的衝擊。但是最大的壓力卻來自於我們所肩負的任務。我們是國內第一批以外傷醫學為終身事業的人。我們的成敗,將影響外傷醫學在台灣的發展;我們的運作方式,也將影響外傷醫學在台灣的走向。雖然有來自母科老師們的指導與鼎力支持,但很多時候,仍必須靠我們自己去摸索去開創。也因此在我們的心中常會油然生出一股拓荒者茫然無依的徬徨。而推動我們繼續前進的,除了師長們的鼓勵與家人的支持外,大概就是一份強烈的使命感吧!

經過八年的努力,我們終於能站穩腳步。目前,我們已經是國內最具規模的外傷醫療團隊,每年服務數以萬計的外傷病患。在國內相關的醫學會議中,我們也主導了大部分有關軀幹外傷的議題。政府機關對外傷醫療政策的制定,也常以本科為諮詢對象。在我們努力的推動下,外傷醫學教育也日漸受到重視。尤其ATLS訓練,更已成為多數醫院的外科與急診科醫師必受的訓練課程,且這個訓練課程也已經得到美國外科醫學會的正式認證。更由於我們所造成的衝擊,國內各大醫學中心也紛紛開始策劃成立外傷專科。許多外科前輩醫師也漸漸認同外傷醫療的重要性,而著手推動外傷醫學會的成立。在過去幾年,我們也不斷努力,將視野提升到國際層次。除了在國內外知名的期刊上發表數十篇軀幹外傷相關的論文,也積極參與國外相關學會的活動。今年初,陳主任和我有幸獲選為美國外傷外科醫學會(AAST)的international fellow,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位。此外,我們也希望能為亞洲外傷醫學會催生,使外傷醫學能在這個區域紮穩根基。

努力的成果,不可謂不豐碩,但這一切只是個開端,往後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我們長期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符合美國最嚴格標準的一級外傷中心,並以這個外傷中心為核心,建構一個健全的外傷醫療網,來確實提昇國內的外傷醫療水準。我們還希望經由外傷醫學會的成立,來監控外傷醫療品質,推展外傷防治,並引導外傷醫療政策的制定。為了配合全科的長期發展目標,一般外科組也擬定了未來幾年的發展計劃。在臨床工作方面,將加強發展急診醫療及加護醫療。我們將把一般外科組定位為外傷醫療的主幹,病患一進入外科急診,即由一般外科組來負責病患的急救、診斷及治療計劃的擬定。除了生命徵象穩定且僅有單純外傷的病患外,所有重症及多重外傷的病患在病情穩定前,也都由一般外科組負責照顧。在治療過程中,若病患的病情需要其他科組的協同治療,也由一般外科組來負責橫向的聯 繫與溝通。在教育訓練方面,則以擬定完整的訓練計劃,培養優秀的外傷及重症醫療人材為最主要目標。其中,特別要著重於重症醫療的訓練。我們相信,這些人材將是日後國內建構外傷醫療網的主力。為了這些年輕醫師的訓練,目前我們也正積極透過各種管道,與歐美甚至日本的各大知名外傷加護醫療機構接觸,以方便日後人員的交流。在研究方面,目前仍以臨床研究為主,著重於腹內各臟器外傷的診斷、治療方法、及併發症的處理等。今後則將臨床與基礎研究並重。臨床方面,將繼續進行完整的外傷登錄,建立資料庫,來進行各種與外傷相關的流行病學和預防醫學的研究。還將進行各種前瞻性的研究,來界定影響外傷病患預後的危險因子,修訂各個臟器外傷的嚴重度分級,擬定各種外傷的標準治療流程及臨床路徑,並發展新的手術技術。基礎研究目前雖在起步階段,卻是日後發展的重點。我們將以出血性休克及敗血性休克為主要的研究範疇。對有志於從事基礎研究的年輕醫師,不論是繼續修習學位,或是到國外的研究機構進修,我們都會給予全力的支持。

在投入外傷科之前,我也曾心存疑慮。當時,我最尊敬的老師曾經鼓勵我說:人生的意義,並不僅在追名逐利而已。年輕人應該要有夢想,和實現夢想的勇氣與毅力。外傷科一般外科組確實很難滿足名利的追求,但它卻能提供一個無限寬廣的空間供年輕人揮灑。這八年來,有汗水、有歡笑、有憤怒、有疲憊,但絕對沒有後悔。過去曾經發下豪語,矢言堅守在外傷醫療的領域,直到精疲力竭或失去戰場為止。今天我相信外傷醫學一定能夠在國內成長茁壯。我們希望能為國內的外傷醫學紮下穩固的基礎,更希望年輕的醫師能在這基礎上建構華麗的殿堂!


   
Back

 

急診室的春天

 

急症外傷科一般外科組林炳川醫師

 

醫師,請你緊救我的囝仔

醫師,噯擱等哇久,哪ㄟ攏無床?

醫師,你真大牌,叫攏沒應,X


這大概是急診處最常聽到的病患家屬不同的聲音。急診處是一個充滿不安定的地方,病患不安定、家屬不安定、連醫護人員的工作情緒也會受到影響。病患不安定,因為病情隨時會有變化,顱內出血是否加劇惡化?腹腔內出血是否持續?是否應立即開刀?還是可以繼續採取非手術療法?再再考驗第一線醫師臨床判斷力。家屬也隨著病情的變化,而跟著躁動不安,很容易就將焦慮等待的情緒,發洩到醫護人員身上。挨罵與衝突是常有的事,儘管已做了診斷,開刀房也準備了,但是病患、家屬還是不滿意,因為每位家屬總認為自己是最緊急的,別人可以等,自己不能等。儘管是如此不安定的工作場所,但醫護人員還是要堅守崗位,訓練到「老神在在」,盡量不要受到影響,否則怎能處理病患。

每位醫師都待過急診處,擔任過第一線的角色,在這裡不僅要具備敏銳判斷力,熟悉各種急救的處置,還要負起教育資淺的醫師。資淺的醫師在這裡也學到了各種急救的處置,加強了臨床判斷力,增加了膽識。雖說如此,但絕大部分的醫師一旦離開了急診處後,都不願再回來,因為這是一個不安定的地方,一個最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的地方,也是一個隨時可見生命掙扎、與死神搏鬥的地方。儘管如此,急診處的工作還是要有人來做。

急症外傷科接手外科急診處後,除了硬體上添購攜帶式超音波,加強與各科的會診聯繫,更重要的是人員的訓練上,除了基本的ATLS外,尤其著重團隊的處理,也就是Trauma Blue急救模式的建立。現今的外傷機轉往往造成傷患多處受損或大量傷患,單兵作戰絕對無法應對,而需要一個團隊。藉由團隊的分工合作,在最短的時間,從急救復甦、檢查到確立判斷,完成適當的處置。最好的例子就是嚴重骨盆骨折,除了需要骨科醫師、一般外科,甚至放射線科醫師都應加入這個急救過程。林口急診處也因為這樣的團隊運作,發揮了相當好的成效。目前人員上雖無法完全由固定主治醫師進駐,但也努力朝此方向規劃。教育上,每週三病例討論,每個月外傷科的Trauma Blue討論,及大外科的會議,藉由每各病例的研討,改進缺失,以最好的準備,處理下一個病患。

處理外傷是在跟時間競賽,爭的是病患寶貴的生命,希望經由各方面軟、硬體的充實,與第一線醫護人員堅守崗位,及後勤單位的支援配合(各科會診、開刀房、住院處等)能夠讓急診處的工作做得更好,造福更多的病患



Back


出國一年雜記

急症外傷科一般外科組徐榆堡醫師

 

19987月中旬飛抵美東波士頓,雖然出國進修計畫已進行一段時日,但當下機面對一個語言、文化全然不同的國度,心中難免忐忑不安,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前數個星期,大概是最忙碌的時刻,找房子、買車子、銀行開戶、連絡電話及電力公司,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個中滋味。

        波士頓對美國來說,它絕對是文化歷史重鎮。它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起源地,它也擁有一些國際知名學院,如哈佛大學、麻省裡工學院、波士頓大學等。估算起來,整個大波士頓地區,就足足有70間大學,其大學分布密度之高冠於全美。

        我所進修的醫院是為布列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BWH),該院緊臨哈佛醫學院,是為該醫學院附屬教學醫院之一。該院人才濟濟,學術風氣鼎盛,全美醫院評比,連續六年拿下前十名之佳績。西元1954年,Dr. Murray於該院進行全世界首例的腎臟移植(該幅畫像現今仍存放於哈佛醫學院圖書館)。Dr. BlalockTaussig,發展出鎖骨下動脈連接肺動脈,來增加肺動脈的血流,以緩和Tetralogy of Fallot於新生兒的缺氧症候。此院亦於1984年進行全新英格蘭地區首例的心臟移植及隨後的心肺移植。Dr. Wilmore60年代,進行全靜脈營養的動物實驗,於70年代,正式應用於臨床上,而成為外科營養學上的一代宗師,桃李滿天下。其對於麩胺酸(Glutamine)添加在營養物上的研究,更無人能出其右者。在院區的中央,有一幢16層的實驗大樓,是該院及Dana Faber Cancer Institution兩者共同的基礎研究中心。據統計,全院每年平均的研究生(research fellow)人數(包含海外及本地生),就將近有一千名,而每年研究生的流動率約為300名。在財務方面,除了申請國科會的研究經費,醫院每年投入可觀的費用(1998年為八百萬美元)積極支持基礎研究。無怪乎每個實驗室成員,無不戰戰兢兢,徹夜奮戰,實驗室也常燈火通明,整夜未熄。由於有不虞匱乏的人力投入及源源不絕的經費挹注,難怪該院能擠進醫院評比前十名,在全美的學術界,能佔有一席之地。

        我在實驗室的research mentorDr. JacobsDr. Robinson,前者精研在外傷或敗血症情形下,對細胞磨上的ATPase及細胞內離子游動變化的影響;後者則專精營養的提供對各組織器官(尤其是肝臟),其細胞內Glutathione (GSH, 一種極重要的生物抗氧化劑)的變化。我所從事的動物實驗流程,大致如下:老鼠肝臟細胞須經分離過程,而其細胞的存活率(Viability rate)亦必須維持超過80%。細胞置放於培養皿中一段時間後,加入抗氧劑,然後以培養液中AST的濃度,來測定肝細胞傷害的嚴重程度。說比做容易,由於無前例可循,我必須從事前置實驗(preliminary experiment),來確定肝細胞分離過程及其存活率的穩定性,選擇何種氧化劑及其作用於肝細胞最佳的濃度及時間,煩此種種,常是況日時久,能否於有限的時段作出成果的關鍵所在。

        要問整個新英格蘭區,最具魅力的景色,則非楓葉之旅莫屬。每年於雙十節前後,沿著93高速公路北上,沿線路旁的楓葉,竟把整個東北美區,點綴著如詩如畫,如夢如幻,光彩奪目,彷若置於人間仙境。尤其New HampshireWhite Moutain,其滿山滿谷的楓樹,讓人能心神領會古人所說數大就是美的意境。此時也正是此區的觀光旺季,雖不像台灣那樣車輛擁擠、人聲鼎沸的場面,但如果沒有預定旅館,倒也可能落到餐風露宿、披星戴月的地步。

        回首一年來的國外生活,甘苦與共、冷暖自知。畢竟身處異地,舉目無親,只能與好友相互提攜。雖然一年光陰如白駒過隙,來去匆匆,但也能體會異國生活,接觸不同文化,拓寬視野,學習新知,未嘗不是人生中最難得的經驗。

 
Back

外傷整型外科的展望

急診外傷科整形外科組林志鴻副主任

 

整形外科應加入急症外傷科

整形外科加入Trauma Team始創於張校長的卓見。在外科急診最常見的即是各種跌打刀傷,許多從頭頂到腳底的傷口縫合及處理都屬於整形外科的範疇。以傷害種類來說,急診就醫及急診手術,整形外科約佔了四成的比例,所以整形外科應加入Trauma Team。基本上,林口長庚外科急診屬於急症外傷的後送醫院,目前外院不乏整外專科醫師,卻仍常將一些複雜的傷患轉至林口急診,對於這樣的患者與傷口的評估,我們應由已經接受過完整整形外科訓練的主治醫師,才能提供最適當的評估。整外的全名是重建整形外科,傷口整型與功能重建是整形外科的基礎或根本,重建常需多次手術的治療過程,並需在急診的第一次手術前即擬定好整個過程的治療計劃,要達成這種Predictive Treatment Program,則整外主治醫師的急診駐診,應是時勢所趨。若是針對Polytrauma的案例,更需要整外、骨科、一般外科三科主治醫師共同會診,才能提供Multiple discipline treatment protocol。基於這樣的理念,這些年來,Trauma Plasty在魏副院長及陳瑞杰主任的推動下,不斷地有新的主治醫師加入,藉以充實外傷整形外科的陣容及提昇品質。

主治醫師駐診可提高醫療與教學的目的

外傷是整形外科的基礎,住院醫師在此可學到從各種簡單傷口的處理到複雜傷口的重建。整形外科的特性在其重建方式的多樣性,同樣的傷口有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可因醫師的認知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但事實上,傷口卻有不同的變化,患者的general condition、主治背景、國籍、associated injuries、及Psycho-neurologic status,皆可影響治療的方針。再加上急診治療易衍生醫療糾紛,若經由R來面對急診的案例,將因經驗、knowledge、及technique的認知不足,而不易提供病患predictive and prospective treatment program。於是由主治醫師駐診不僅可提高較好的醫療品質,並由此可給予R對於fresh case的腦力激盪與想像空間,及提供許多學習的機會。這八年來,外傷整形科不斷地成長,在顏面與肢體的重建已有相當成就,內視鏡輔助顏面骨折及tissue harvest更已居領先的地位,外傷領域資源寬廣值得大家共同開發。

醫療品質的訴求

要提昇醫療品質,需從案例登錄及Clinical pathway著手,目前外傷科在陳瑞杰主任的領導下,陳建宗與高榮良醫師積極推動Trauma registry,投資許多人力、財力及物力將每個住院病患列入電腦檔案整理。為確保品質,則需使每個經手的患者,類似醫院工廠的產品,進入care map的流程,減少治療的變異性,減少瑕疵品。讓品質穩定,才可以有較好的prognosis,所以要作protocol進行prospective study。

接著要進行的是Outcomes research,傳統的Outcome study是以醫護人員的角度來評估治療的result。但縱使治療成功了,可是病患付出的代價,整個治療過程對當時與往後生活造成的衝擊,此治療方式是否契合病人所需,均是醫護人員應深思的問題。近30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醫病關係漸從以前治療疾病成功與否,演變成目前醫療市場的醫療保險,消費者與醫院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醫療保險,健保(Purchaser)

 

 

 

 


Consumer)    醫院(Provider)

病患,消費者

a)醫療消費負擔因逐年攀升,醫療財政單位與醫療保險公司務求抑制醫療消費無限制地成長,且責求其醫療消費是否與醫療成果配合,(b)消費者意識抬頭,更關切其治療成效,冀求傷病後對於其原有的生活品質能有最少的衝擊,(c)醫院團隊有義務維持並不斷地提昇醫療品質,且長期追蹤其醫療成績並據以尋求適當的醫治方式與改進,並淘汰不適宜的醫療方式,或糾正失序醫療人員,以免重蹈覆轍。於是個人在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跟隨Loyd Hey(Orthopedics, Ph.D.)與L. Scott Levin學Outcomes research盼望能為國內醫療帶來新的訊息或制度。

Outcomes research是以patient-oriented self report questionnaire,經test-retest,以求其sensibility, specificity, reliability來prospective assess result of management。於是就此方式進行顯微手術latissimus dorsi muscle harvest donor site用endoscopic-assisted method harvest與conventional method做比較,以及手指重建方式的Outcomes research。

外傷整形的隱憂與契機

九月份的外科會訊,有篇文章列舉了在目前健保給付下對整形外科的九項衝擊,包括"捨棄高難度、高風險、複雜而給付不合理之重建手術"、"道德觀醫療行為之偏差"、"易招收將來以從事美容外科為職志之住院醫師,其心態及學習方式有很大爭議性"、"我國整形外科,尤其長庚醫院在世界上具有重要一席之地,但不幸的已有不少世界知名醫師,因健保給付非常不合理而將重心轉向收入高之美容手術,年輕醫師也不願辛苦從事或繼承這些工作"

外傷整形辛苦走來,這八年歷經了22位整外主治醫師的耕耘,已奠定穩固的基礎,但值班的體力及精神耗損大,突發狀況及醫療糾紛多,工作環境不穩定,對家庭與個人衝擊不斷,加上外院條件優渥,導致人才流失,從外傷科成立以來,共有14人離職或回母科(14/22,64﹪)。我們誠摯地感激過去與現在攜手站在前線治療外傷病患的所有醫護同仁,由於大家對traumatology的勇氣、使命與執著,使得外傷整形得以日漸茁壯成長(96´-99´1st author publication 24篇,國內外presentation 55篇)。現在台灣已進入高步調的社會,交通與工業傷害頻仍,且意外傷害死亡幾年來一直居死亡率之首,為照顧更多外傷病患,張校長與陳主任正籌畫外傷中心,以更慎密的架構,更完整的軟硬體來提昇外傷的醫療品質。我們預估將會提供有職志於重建整外醫師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未來發展方向

急診時,外傷整形醫師可以進行從頭到腳整體性的緊急醫療,而為達成較專業的醫療成效,外傷整形將分為microsurgery and extremity reconstruction, craniofacial reconstruction, general plastic trauma三個subspeciality,以求精緻外科的水平。未來的發展方向有:

(1)One-stage,early reconstructive surgery

外傷科的特性在於其靈活的機動性與時效性。Plasty, GS, Ortho三科協力提供全日候的Multiple discipline treatment。經由one-stage,early reconstruction可縮短reconstruction次數,縮短療程,提昇療效。

(2) Endoscopic-assiste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Trauma Plasty在endoscopic-assisted tissue harvest(LD, gracilis, rectus abdominis, sural nerve, great saphenous vein)及陳建宗醫師的facial bone reconstruction(facial bone ORIF, frontal sinus repair, forehead recontouring, mandibular condylar repair, orbital floor exploration & repair,optic nerve decompression),已有相當心得,且居國際的領先地位。希望此endoscopic-assisted surgery能更普及,且繼續尋求更深入的突破。

(3)Outcomes research to assess various treatment effects

整形外科與其他科的不同,在於對同一種疾病或傷患,可有許多治療的選擇,於是治療成效有其多樣性。藉由patient-oriented self report questionnaire來評估治療癒後,讓病患陳述病後生活的衝擊及調適,並經由Biostatistic analysis可幫助醫生了解各種治療成效以尋求最適合且最優化的治療。

(4)Trauma registry and Clinical pathway to enhance management facility

為提高醫療品質及績效,以達最優化的trauma plasty or trauma surgery, Trauma registry and Clinical pathway,經由系統的登錄與適宜的protocol可將治療標準化,減少失序的治療,並俾利術後追蹤與醫療品質的維護。

(5)Microcirculation study及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延續既有的models- rabbit ear window chamber model, rat dorsal window chamber model, rat cremaster muscle chronic model, rat hindlimb ischemic-reperfusion model,並繼續專研

 

Back


內視鏡運用於整型外科的現狀

急症外傷科整形外科組陳建宗醫師

 

ㄧ、前言

        內視鏡的發展最早始於泌尿科及婦產科,而漸漸擴展至耳鼻喉科、骨科及一般外科,直到90年代,整型外科醫師運用內視鏡於前額拉皮術,自此內視鏡才逐漸受整型外科醫師的注意並運用於其他美容及整型重建手術。

        內視鏡的基本原理在這些年來仍未改變,如何產生適合內視鏡觀測的光學腔室仍是基本要素。內視鏡運用於整型外科無法像其他外科運用已存在人體的腔室如腹腔、胸腔、鼻腔或關節腔那麼方便,必須藉由組織剝離方式,並利用內外牽引器的幫助,以產生一個人體原來並不存在的腔室來達成他的手術步驟。另一原則為triangulation(三角化),就是利用三個入口分別放入內視鏡及器械,以方便手術操作及克服內視鏡平面視覺的障礙。然而對於整型外科的運用,通常只藉由單一入口放入內視鏡及操作器械,例如內視鏡隆胸手術;或內視鏡組織擴展器植入等,因此發展立體式內視鏡相機,將可克服平面式視覺障礙而減少三角化的需要。

二、學習過程

        由於內視鏡醫學在整型外科式壹門新興科學,個人在整型外科的訓練過程中並未有良好接觸機會,在最後一年總醫師的訓練中才開始第一次接觸所謂內視鏡。當時由陳宏基教授、陳煥堂副教授著手嘗試運用內視鏡治療腕道症候群的治療,也因為是新技術、新嘗試,所以當時對於內視鏡的知識仍是一知半解。直到1995讀到一篇由日本醫師Kobayashi所著“Approaching the zygoma with an endoscope“受到這篇文章的衝擊及每天都在治療顏面骨折的病患,內心不禁起了疑問:我們為什麼不能將內視鏡也運用在顏面骨折的治療上?於是與我的好友賴瑞彬醫師開始著手技術的研發。當時先向一般外科、耳鼻喉科、骨科分別借一些可利用的內視鏡與周邊相關器械,東湊西湊下,終於也在1996年中完成首例內視鏡顴骨骨折的修復。當時可供參考文獻及書籍相當貧乏,在無人指導及缺乏方便、適當的器械下,進展相當緩慢,因此在陳昱瑞院長介紹下自行前往日本東京觀察Kobayashi教授的內視鏡手術,其後又前往美國Dallas參加內視鏡手術的訓練課程,之後對於內視鏡才有更深層了解及進步。自此也開始運用內視鏡輔助髁骨下骨折修復及眼眶內壁骨折的重建。由於運用內視鏡輔助顏面骨折是相當新的技術,因此個人在1997年受邀在國際顱顏顏面外傷的研討會中發表論文,闡述長庚醫院的經驗。

三、現況

        內視鏡運用於整型外科可分為美容手術及重建手術兩方面闡述。

1.顏面美容手術

        在顏面方面,最早開始也是最為大家所接受而普遍的手術是內視鏡前額拉皮術,開始由Dr. Aiache所發表,其後幾位大師Dr. IsseDr. Ramirez等陸續發揚光大。

        在內視鏡前額拉皮術中最常見的併發症為顏面前額分枝的痲痹,為了改善此一併發症的發生,有些學者主張採取由眼瞼下逆行性剝離及顳側頭皮剝離雙管齊下,將神經痲痹發生率降至最低。對於前額拉皮的固定方式,切口的放置處及最終的結果,目前仍是大家爭論的焦點及研究方向,以其尋找最好方式達到最佳的效果。除了前額拉皮術外,內視鏡也運用於中顏面拉皮術及全顏面拉皮術,而其結果仍在爭議中。

        其他顏面美容手術的應用,尚包括內視鏡鼻整型術,亦及使用內視鏡輔助鼻骨切開術以矯正鼻形,或是應用內視鏡經由口腔粘膜切口輔助肥厚嚼肌的切除或是下頜角的切除等。

2. 軀幹美容手術

        在這方面是最早運用於隆胸手術,以經由腋下約3公分的切口,利用內視鏡幫助大胸肌下的腔室剝離及義乳的植入最為普遍。內視鏡不僅輔助義乳植入,還可用於評估義乳所產生莢膜的程度,放鬆莢膜攣縮,乳房切片及乳房懸吊術等;另一常用的手術為內視鏡腹部整型術,輔助腹直肌筋膜摺疊術,然而這種手術只限於腹部皮膚不太鬆弛,不需要切除過多贅肉的病人。

3. 顏面重建手術

        雖然內視鏡顏面美容手術在這幾年來已大為進步,且為多數人接受,但運用於顏面骨折及重建手術方面卻大為落後,其原因是缺乏適當的器械,有效的將骨折部位復位並做固定,而且不像傳統手術可以方便地以雙手操作。早期Dr. Kobayashi發展一些輔助工具運用於顴骨骨折,但未能普及化。其後在舊金山的Dr. Lee也陸續發表一些關於運用內視鏡於顏面骨折的文章。同一時期個人在這方面也做了些努力,不斷尋找一些輔助性工具,以改善手術技巧及縮短手術時間,並也發表文章於美國整型外科雜誌。目前在顏面骨折已可有效運用於額骨骨折、顴骨骨折、眼眶內壁及眼窩骨折或是下頜髁骨骨折等,除了輔助顏面骨折外,其他運用範圍包括額骨骨瘤、前額脂肪留及前額死骨片的切除術、顏面骨切開術(Lefort I osteotomy, Lefort III osteotomy),牽引術及某些顱縫先天骨化產生頭顱畸形的病人。

4. 軀幹的重建手術

        在這方面運用最多為內視鏡輔助皮瓣的摘除,例如背闊肌、腹直肌、肌薄肌及空腸皮瓣等。本院林志鴻醫師不僅有豐富的經驗,而且也發表論文於美國整型外科雜誌,其最大的好處是取皮瓣區傷口縮小許多,而手術時間也較傳統方式短,其運用於尚有軀幹脂肪瘤的摘除、肋骨的摘取及漏斗胸的矯正等。

5. 四肢的重建手術

        最早也最常運用的手術為內視鏡輔助治療腕道症候群,本院陳煥棠醫師已有數百例經驗,可說是全世界最有經驗的大師之一。在手的關節應用上,骨科醫師也運用廣泛,包括腕骨骨折矯正固定治療及良性瘤的切除等。一些肌腱移植片、靜脈移植片或是腓腸神經的摘取,也都可利用內視鏡輔助以縮小疤痕。當然肢體的組織擴張器的置入,也可比照隆乳手術利用遠端小切口,以達到術中止血、及早期擴張組織擴張器,縮短療程的目的。

        雖然在皮辦的摘取,內視鏡已有它的重要角色,但對於顯微手術的血管接合卻仍在實驗中,它需要更進一步的器械發展及技術研發以期運用在實際臨床病例上。

四、結論

        雖然內視鏡手術在整型外科界有些許成就及其地位的重要性,許多尚未純熟的技術或尚未開發的領域,仍有待整型外科醫師努力研究及內視鏡的製造商不斷的改善內視鏡器械,才能使此手術變為一種簡單操作而易學習的技巧。個人曾參與本院內視鏡研習課程,深深覺得整型外科的內視鏡手術與一般外科及胸腔外科有很大的出入,包括內視鏡相關器械及操作的區域。因整型外科的內視鏡手術中,顱顏方面佔很重要的部位,要從動物實驗狗學起,實在有很大差別。因此建議醫院在舉辦wookshop時,相關的內視鏡及器械最好能與實際操作時類似,如果能有cadaver做實驗,應是最好的學習對象,否則只好自己掏腰包赴國外學習。  


Back


多付一分鐘, 多一份愉快?

 

急症外傷科整形外科組吳榮醫師

於社會的進步,各行各業都要求專業化、機械化及規格化,以利提供更迅速、便利的服務。我們外科也不例外,除了各專科外還有更專門的次專科,各有各專精之處,漸漸地,病患亦被「瓜分」成各部位及各器官。由於我們的高度專業化,我們早已習慣把病患規格成這個Flap、那個腎、這個什麼什麼Fracture、那個BAT、這個什麼Stone、那個什麼Disease,我們的思維已經精密到可以一看到病人就可以馬上解讀成各不同部位及各種我們專屬的器官。久而久之,我們也常忘記把這些「器官」及「部位」湊在一起,來看看這些「整體」裡還有哪些看不見的毛病沒有。

現今,有許多醫療糾紛,追根究底,大部分都是醫病之間缺乏良好溝通。也許我們常過於專注於我們的專業,而往往忽略了病人的感受及需要,在溝通上就可能有所欠缺,加上病患及家屬之焦慮及對病情不了解,以致於病患或家屬從一開始就有所不滿,甚至持敵對之態度,若醫護人員以同樣態度回應之,勢必造成衝突,甚至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導致醫療糾紛幾乎是難免的事。有些醫師三言兩語就把手術或病情帶過去,留下一堆疑問及不解給病患或家屬,其實這是極危險的做法,亦大大增加糾紛的可能性。當然,如果是因為病患或家屬無理取鬧,我們就應該有責任去維護我們應有的立場。其實,自己當過病人的人就應該知道,病人在生病時,最渴望的就是向醫護人員訴說自己的痛楚,這時候若能得到關懷的回應,幾乎可以感覺到病痛已好了一大半。在心理學上,耐心聆聽病人說話,其實也是一種治療的開始。

現在世間罕有,難能可貴的同理心,其實也可以大大改善醫病間的關係;一個曾經親手為自己置入鼻胃管的醫師,享受過自己為自己親手帶來的痛苦,當然並不能夠全然了解病人的一切痛苦,但至少也比較不會向病人罵道:「痛什麼痛,你不會忍一下?!」曾經有一次在急診室看到有人為病人作治療,隨手就將他的下體「公諸於世」,一切的自尊、尊嚴煞那間盪然全失,當然,對於我們醫護人員來講,這都是例行公事,根本沒有什麼,但對於病患來說,也許是他一輩子的恥辱。心想,若被露的是自己,豈不無地自容?面子真不知道該藏到哪裡去。有誰的親人受傷後不緊張?不憂慮?所以傷者的家屬所表現出來的焦慮、激動、緊張等是應該可以預期的,但如何在這個時刻與病患及家屬做出良好的溝通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思考。

一個完整的治療,不應該只有去治好一塊肉,養好一個傷口,或修好一個器官,應該內在(心靈)、外在(各器官)都同時兼顧,視病患為另外一個「你」,一個像你一樣完整的個體。當然,這並不就能夠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但至少可以減少一些敵對的情形。多給病人一分鐘,多聽聽他們的需要,對我們的損失也不大,但往往可帶來無限的感激及愉快的心情。  

Back

 

永遠無法忘記的一巴掌

 

 急症外傷科骨科主治醫師黃介宏

台北市立弘道國中老師沈東和,日前在學校走廊公然打了一年級14班彭姓學生的耳光,孩子前往醫院驗傷,發現孩子顏面挫傷,依據就診醫院所開出的診斷為病患左側臉頰有1.5公分長、0.5公分寬的瘀傷,皮膚呈鮮紅色,有破皮介於左眼與左耳之間。病名為「顏面挫傷」。

前幾天, 在看診的時候,聽到有行政人員在聊天, 說因為自己的姪子相當調皮,就當場給予自己姪子一巴掌。

國小時候的我相當調皮,喜歡胡亂作怪,記得有一次,無意中拿到了一支麥克筆,很是高興,拿著筆,延著看得到乾淨的牆壁就到處亂畫,想到什麼就畫什麼,結果,被長輩看到了,當場賞了一個巴掌。當時只感覺到一陣暈眩,震撼,直到今天,我依然記得那一個晴天霹靂的巴掌。從未曾忘記!

在許多的電視節目中可見,當某人很氣憤時,會以賞對方一巴掌來要求對方冷靜下來。記得國中時,有一次全家出去玩,弟弟相當無理取鬧,怎麼勸說都無法使其安靜,當時我心中突然顯現電視上常有的鏡頭,賞他一巴掌! “ ,年幼無知的我,被長輩賞過一個巴掌,而且電視上常有賞人耳光的鏡頭出現,所以當場毫不猶豫的打了弟弟一個耳光。

我們的社會到底是怎麼了?人與人的關係,竟然是以暴力相向,賞一巴掌耳光! “,不僅可見於為人師表的老師當中,甚至普遍存在於社會的各個階層當中。我們的電視傳播媒體,對於這樣的現象,或多或少應該負起責任。

常常可以在許多的連續劇節目中,發現到賞人一耳光的鏡頭,其實,這樣子的鏡頭,根本就不應該出現,不僅是小孩子會去模仿,甚至大人在盛怒時,可能腦海也會浮現賞人耳光這樣一幅畫面,然後不加思索的就打下去。

這一耳光打下去,輕則是單純的皮肉紅腫,重則可能耳膜破裂,或是顏面神經損傷造成一輩子永遠無法挽救的後果。但是,更重要的是,對於被賞以耳光的人來說,這一輩子,絕對忘不了是誰打了這一巴掌。無論這一掌是一天前打的,一個月前打的,一年前打的,十年前打的,四、五十年前打的,這個傷痕永遠烙印心靈深處。

我們的媒體,在製作節目時,對於許多的有暴力的行為的節目,是否應多一點管制。至少,不要在我們的媒體上令大眾看得到打擊人耳光的畫面,詮釋一個人的感情,應該不是只有打人耳光才有辦法詮釋的  

Back

 

 

 

 

 

    

 

免費訂閱
今日台灣電子報
訂閱人數
填寫您的E-Mail

留言討論板
過往電子報
電子報評鑑
發刊次數
總發行量

本網站維護與製作者  黃介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