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的影響 語言文學 隨著佛經傳入,梵文拼音法對漢語音韻學影響很大,使「四聲切韻」(平、上、去、入)得以發明。梵文佛經的翻譯,使漢語增加了許多外來語,詞彙更加豐富,如「一剎那」等。 學術文化 佛教經典的表現形式影響了中國的學術,其對唐宋古文形式有極大影響;而禪宗說教所用的語錄,對宋代理學家之語錄體裁有直接之影響;至於佛經中的優美詩歌與生動的故事,如佛本行讚,維摩詰經等,對彈詞、小說等通俗文學的發展亦有一定的影響;而唐代之變文佛曲,本以宣傳佛教為主,但卻因而促使元明雜劇及傳奇的興起。 建築藝術 魏晉南北朝時,南北各地模仿印度的形式廣造佛寺、佛塔,對中國建藝術影響頗深。中國建築形式之一的牌樓與八角形塔,就是仿自天竺。佛教壁畫對中國繪畫,尤其是人物畫窆發展貢獻很大。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說明中國畫家在色彩、造形等方面,都能巧妙地吸收外來的技法,發揚自己的傳統,創出新的風格。隨著佛教的發展,佛像雕塑大興,使中國雕塑藝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敦煌、麥積山、雲崗,龍門等處的石窟,正是璀璨的中國形式之佛教藝術寶藏。 社會制度 佛教雖為外來宗教,但自傳入中華大地後,即逐漸與道、儒相融,並演為「三教合一」之局面,開宋明理學之先河,成了維護中國社會倫理制度的一根重要支柱。數千年來,佛教的揚善罰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等教義已深入民心,成為人們行為規範的重要標準。 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中國民眾之信奉者日益增多,佛教之教義、儀式逐漸滲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了他們風俗習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抽籤求佛、素食齋戒、祈福禮拜、施捨化緣、大做功德、投身供養等,蔚為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