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習俗與燒金銀紙 燒金銀紙的習俗,始於明末清初,三百年來,成為習俗的色彩而流傳下去。在過去,使用的範圍當然是民間,但是,公家祭祝、神像會、寺廟齋堂等也會使用,尤其像孔子、城隍、文昌等的官祭典禮上也會用到。 燒金銀紙的起因是要打通陰陽兩界的隔閡。人在陽世,鬼神在陰間,是對立的存在,而且,陰間並不是陽間的一部份或其延展,而是另一個不同的世界。陰間與陽間要交涉,不在陰陽的主體,而在客體的人與鬼神之間。有鬼神的存在,才有陰陽兩界的交涉,但人類無法以人身赴陰間,且陽間也沒有陰間的存在物,不過鬼神卻可往來陽間。人們相信,在陽間之外,還有一個未知的陰間,這便是燒金銀紙的由來。 .金銀紙的起源. 依社會學觀點來看,只要研究以貨幣為經濟單位的時代及其以後的情況,就能夠了解了。換言之,若人的經濟生活的單位為貨幣,則社會生活上貨幣不虞匱乏,因此,人死後在陰間要生活,也得要有可與陽間匹敵的貨幣。然而,在未使用紙幣之前,貨幣仍以金屬類為主,不過,那當然不可能送到陰間去,因此,便用金紙、銀紙代替金幣、銀幣,燒掉以後便可送達陰間。後來,紙幣開始流通,照理講,紙幣可燒,應足以代替金銀紙,來燒給陰間的鬼神,可是,我們不曾聽過燒紙幣代替金銀紙的例子,由此可知, 燒金銀紙根本沒有意義。 燒金銀紙可說是一種給香火錢的行為。香油錢主要是對神佛有所祈求時,日後果真靈應,便以金錢作為謝禮,供奉給寺廟或廟內的管理人員,並不是直接給神佛使用,這和燒金銀紙的意義不同。因為在陽間生活要用到錢或通貨,在陰間也是一樣,但是,陽間的通貨無法送達陰間,因此要尋找代用品。金銀紙便是陰間的通貨,燒掉之後,藉著煙使可無裹弗屆,直達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