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林村許願樹 林村鄉簡介 大埔位於新界東北部,北距九龍約二十公里,它東瀕吐露港,南面是大帽山,北為八仙嶺,山環水抱,景色怡人。 大埔古稱「大步」,吐露港也稱「大步海」,曾是採珠重鎮,有「媚珠池」之稱。相傳古時大埔林木茂密,猛獸集居,在此經過的人均提心吊膽,務必大步而行,匆匆走過。至清朝中葉,大埔有碼頭建成,因而有人將之易名為「大捗」。至於後來何以又改稱為「大埔」,則有待稽考。 林村鄉位於大帽山之北,峰巒聳翠,山明谷秀,有林村河環繞,四季常春,在宋末元初(公元1287年)開族立鄉,距今已逾七百年。一般人以為林村是一條村落,其實不然,林村是二十六條村之合稱。林村鄉幅員遼闊,包括上白牛石、下白牛石、梧桐寨、麻布尾、放馬莆、坑下莆、圍頭、蓮澳李屋及蓮澳鄭屋等二十六條村。林村是一雜姓村,有姓鍾、林、沈、梁、鄭、溫等。 村內有天后廟,建於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後於1967年重修,是大埔區頗具規模的古廟,廟內懸掛的洪鐘有鐫於乾隆三十六年(1777年)的字跡,廟內設有鄧占一夫婦靈位。相傳建廟之初,經費不足,幸獲途經林村的鄧氏夫婦慷慨捐助巨款才得動工,故落成後特設兩人靈位供奉,以示紀念。自乾隆年間建廟後,林村鄉訂下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的約期,相沿至今,期間禁伐木,戒殺生,全鄉齋戒沐浴,酬謝神恩,兼祭幽靈,並公演粵劇助興,人神共樂,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林村旅遊勝地 林村有一瀑布,名林村瀑布,位於大帽山上,從林錦公路轉入梧桐寨村,再經村後小徑而上,途經萬德苑,蜿蜒曲折,迂迴而上,即可抵達。瀑布澎湃奔騰,有如白鍊高懸,極為壯觀,正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而且四周叢林密佈,雖在炎夏亦有涼意,每逢假日必成為行山者的好去處。 林村又有萬德苑,是道教的修養庭苑,建於1975年,是林村一大名勝,苑內地方雖小,但建設非常雅緻,亭台樓閣,曲徑通幽,氣象莊嚴,一草一木都引人入勝。 林村瀑布和萬德苑雖屬名勝,到底不如林村許願樹遠近聞名。 林村許願樹 林村有兩棵許願樹,一在村內,樹齡約六七百年;另一在村口,樹齡約兩三百年。 村口的許願樹位於「林村」牌坊前,體積龐大,亭亭如蓋,樹幹需四、五人方可環抱。 村內的許願樹位於村公所右首,此非原來之許願樹。據林村網頁之資料說許願樹「遠望五彩繽紛,彷如長出奇花,其前身為一大樟樹,附有伯公神位,由於年代久遠,枝幹隨之枯萎,遂成為通心樹。」現場所見,許願樹幹幼葉稀,村民且恐其負荷不了寶牒重量,四周更圍以鐵框,明顯與前述情況不同。據村民說,原本之許願樹已於年前颳颱風時塌下,現在所見者,是後來從大陸購入之新樹所以體積遠不如村外之許願樹。若不查問,必誤以為村口之大許願樹即是正式之許願樹。 據村民解釋,村內之許願樹主姻緣,村口的主財運、家庭。不過亦有人謂並沒有這樣的分別,只管照拜可也。 關於許願樹,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傳說流傳至今。 其一謂有一善信,兒子入學後成績毫無寸進,該善信乃攜子拜通心樹,之後智慧頓開,學業有成。 其二則謂村內原來之許願樹,體積大而樹幹中間有孔,由於多人前來拜祭燒香,有油從孔中間流出;善信拜祭不慎至於失火,最後火雖救熄,唯許願樹亦不支倒下。許願樹在死前竟自行長出紫荊花兩大朵,生長速度快極,不消幾天,兩花之總體積比整棵許願樹還要大,令村民無不嘖嘖稱奇。 兩則傳說,一則奇似一則,玄之又玄,因此四方善信慕名風聞而來者眾,還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由於許願者多靈驗,故每逢假日或春節期間,人群擠得水洩不通,現在更成為香港旅遊點之一。 許願樹祭祀活動 甫下巴士走到村口,即看見有不少售賣寶牒之攤擋,小販不斷叫賣。價值十元的寶牒末端繫上鮮橙一個,讓善信有力可借,拋擲上樹。寶牒以色紙包裹,打開有黃色紙供善信寫名寫願望,內裡又有張天師畫像,以示驅邪治鬼之意。善信寫好願望、姓名後,先焚香拜祭附於樹旁之伯公,然後才擲牒上樹。許願樹枝條參差駁雜,善信要擲牒上樹,一點也不難。就算一次失敗,只要再接再厲,樹枝總會把寶牒勾住不放的。有人一擲功成,亦有人運氣不濟,屢擲屢敗,雖然繼續屢敗屢擲,終究仍是屢擲屢敗。結果脆弱的橙經不起幾番折騰,來個落地開花,善信不得不宣佈失敗,付錢換牒再戰。 許願樹旺外不旺內? 樹上掛滿寶牒,就像是一棵彩樹,足證前來許願的人絕非少數。就年初四看來,前來祭樹者十有八九是村外遊客,鮮有村民祭伯公、拋寶牒,很容易惹人猜測村民可能明知所謂許願樹靈驗,純屬子虛烏有,不過是商人牟利的綽頭而已。但事實並不是如此,當中原來另有原因。 據村代表溫先生透露,林村鄉公所旁有天后廟,村民也有拜祭天后,但拜後未見異常。而村外人來拜後,即常能旋乾轉坤,並謂天后有神效。譬如三十多年前,有一對年約三十餘歲,來自新加坡的華僑夫婦,經營生意虧大本,幾瀕於絕境,因友人介紹前來林村拜祭天后,祈求生意好轉,並許下「如生意好轉,即捐錢還神」的諾言。之後果然運轉乾坤,擺脫困境之餘,還貨如輪轉,業務不斷擴展,成了富豪。這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夫婦,每年均以支票的方式捐助巨額香油錢予林村天后廟;1967年天后廟重修,這對夫婦更與古物古蹟辦事處合力承擔所有費用。現在他們雖遠居新加坡,但仍與林村保持聯絡云云。 林村村民也像村外人一般相信許願樹有靈性,奈何村民拜過後,不見得所求應驗,事事順遂,就像拜祭天后的情況一樣。但村民至今仍然篤信許願樹,因為許多村外人前來拜過後,不斷謂許願樹有神效,拜過後即賺大錢。據溫先生說,久而久之,村民覺得許願樹「既然唔發本村人,所以村民就算拜,都只係希望保平安。」 村民既確信許願樹旺外人不旺村民,自然有理由來解釋這奇怪的現象。他們認為這與林村的風水有關。 原來林村背靠八仙嶺,左有大帽山,右有觀音山山脈,風水原本殊佳。但風水學有云:「山管人丁水管財」、「未觀山先觀水」等等,足見有山必要有水,山水配合非常重要。 林村雖有林村河,可惜所經只是村之側背,沒有流到村前而形成背山面水之局,因此一直以來,林村的財氣隨林村河從村旁溜走。此所以林村「不聚財」的原因。 另外,尚有關於林村風水的傳說兩則: 乾隆時期,林村村民認為林村的風水有缺陷,因風水師建議,乃決定擇地建天后廟,無奈林村並不富裕,天后廟建至半途,即無法繳付興建費。眼看建廟計劃將要擱置,忽然來了一對騎著駿馬、衣著光鮮的夫婦,此即前述之鄧占一夫婦。他們亦略懂風水,發現林村風水的缺陷,認為村民在該地建天后廟可以稍補不足,於是慷慨承擔全部興建費用,義助村民興建天后廟,這就是林村天后廟之由來。 之後過了若干年,有一堪輿大師從廣東一直追蹤龍穴至林村,起初對林村風水讚不絕口,看清楚以後,即不住嘆氣,並向村民解釋道:「此地山勢綿延有氣勢,本應出富貴人家,奈何龍穴不停於此地而轉向元朗,爾後元朗一帶必出貴人。之前曾有貴人路過林村,可是此地留不住他,他已經轉而向西,到達元朗了。」 林村鄉風民俗之意義 上述關於林村風水的傳說,與許願樹之傳說同樣玄之又玄,同樣不容易驗明真假,因為根本無法驗證。 風水術數之學,雖然並不如西方學科嚴謹有系統,而且多為現代人所不取,但這門學問自有其獨特的理論,風水學家作判斷時都要遵守這些理論,可見風水學家有其根據,並不一定盡是信口開河。 不過,既然風水學的規律性難以驗證,我們也就無法確定這些規律是否就是有效、可供參考的規律。 既然如此,上述林村的風俗還有甚麼價值可言? 林村的風俗文化,事實上就是中國哲學文化的縮影。 先說許願樹。村民相信拜祭許願樹可以帶來姻緣、錢財。連兒子學業成績不好,也要帶他來拜樹。 再說風水。村民相信林村有山而欠水,是他們無法飛黃騰達的原因,而不是其他原因。為何指定是要山水配合呢?為何不是另外其他一些物件呢? 山、水、樹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村民相信大自然是有靈性的,只要互相配合,就能改變人生。中國人「人與萬物為一」、「人與自然互相影響」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學概念就在這裡反映出來了。 譬如中國人會拜石頭,拜天地。有人覺得是愚昧迷信(事實上目前沒有證據可以確定這是迷信),這到底是否迷信、類似的拜祭活動有沒有成效、成效如何等等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些拜祭活動反映了中國人崇尚自然的本性,與西方崇尚科學明顯不同,顯出了中國人之獨特性。 在當今全球提倡環保意識的時候,中國人這套「人與萬物為一」、「天人合一」的哲學概念應該能夠大派用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