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jpg (6906 bytes)三摩提  二十五位聖者的證道報告 19D

觀音廣陳圓通1

當時觀世音菩薩,於二十四位聖者,相繼自陳證悟之後,方從座起,向佛頂禮,自陳證悟歷程說:“世尊!回憶我在恆沙數劫以前,有佛住世,名觀世音,我曾於彼佛座前,發菩提心。當時,觀世音佛,教我從聞、思、修三慧2 ,入三摩提3

我秉遵教示,由耳根的聞性,下手起修。初由聞中,循性逆流,迴光返照,不但不知有所聞的聲塵,而聞性亦自寂然,動靜二相,一齊消失;如是漸次增上,定力日深,能聞的根,與所聞的聲塵,同時俱滅。根塵既亡,湛然無邊的境相現前,亦不停留於這湛然的境界,繼續用功修行,不但所覺的湛然之境空,能覺照這境的智亦空。空覺既圓,不但所空的智境自滅,就是能空的空亦隨之而滅;生滅既滅,從此以後,不生不滅的真心,自然顯現,大方光明,無明頓斷。

於一剎那,忽然超越世間與出世間4 ,不受空、有等觀念的繫縛,但寂照含空,十方圓明,因得二種殊勝功德:

第一、上合十方諸佛的本覺妙心,與佛同體,並同一慈力(即與佛同其用),可運無緣大慈,普度眾生(下三十二應,即同其用)。

第二、下合十方六道,一切眾生的本妙覺心,能與眾生同憂患,共悲仰(即與眾生同其用,下十四無畏,即同其用)。”

注釋

1以上諸聖,但皆略說,惟有觀世音,殿後廣陳者,有三意存焉:

1.   以此方眾生,耳根最利。如文殊選根偈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2.   因聞佛教示悟圓入一科中,已密選耳根為圓通本根,故引古觀世音佛,教示從 聞、思、修法門,正是從耳根下手。

3.   以阿難偏於多聞,不勤定力,故詳談修證,次第解結之法,令阿難得以就路還家,下偈文云:“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是以從容陳述也。

2  聞、思、修:此之三慧,不同常途,常途則以聞經解義為聞慧,其體即耳識, 與耳家同時意識,所發之勝解;思、修亦即獨頭意識(參閱A1.5),將所聞之聲教,思惟修習;此皆不離生滅識心,識心為圓通之障礙。本經以捨識用根為要旨,故三慧不同常途。

今此聞慧,即從耳根聞性妙理,所起始覺妙智,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之聞性;思慧,即正智觀察,能聞者是誰,不著空、有二邊,一味反聞聞自性;修慧,即如幻聞薰聞修,念念旋元自歸,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解六結越三空(即我空、法空及俱空),破五陰超五濁,全憑無分別智,反聞之功。

3 入三摩提:此即即慧之定,由聞教信解,而起修證。有‘修中’三摩提,即從根解結工夫;有‘證中’三摩提,即寂滅現前境界。此有‘入’字,乃六結盡解,證入圓通之三摩提;亦即阿難所請三名中之妙三摩,經題中‘了義修證’也。

4寂滅真體,本自圓明,六凡為我執所礙,不能超越世間;三乘為法執所礙,不能超越出世間;菩薩入三摩地,我、法雙空,俱空亦復不生,故得超越世出世間。

 

 

19E

19F

觀音次第解結修證

解六結之境界

 

觀音廣陳圓通
┌———————————————+————————————————┐

19G 三十二應
┌——┬——┬—┴—┬——┬—┐



















19H 十四無畏
┌———┬—┴—┬———┐













19I 四不思議
┌———┬—┴—┬———┐













 

19C 二十五位聖者的證道報告 prev buddhabut-l.jpg (2511 bytes) buddhabut-r.jpg (2516 bytes) next→ 19E 觀音次第解結修證

本講義是由 吉隆坡 雙威學院 佛學會 Kuala Lumpur SUNWAY COLLEGE Buddhist Society 師生共同努力所完成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若有借用,請載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