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引發原因眾多 台灣常見缺鐵性及地中海型貧血 ★ TOP 血液體積約佔人體重的13分之一,在人生命機能的運作中,擔負極重要的生理功能。血液由血球及血漿二部份組成,其中紅血球總體積約佔全部血液的45%,其主要的生理功能為經由血液循環攜帶及輸送氧氣,至各組織器官,以供細胞代謝使用。 一個紅血球可攜帶四個氧分子。一般男性的紅血球細胞濃度每立方毫米低於410萬個、女性每立方毫米低於380萬個;男性血紅素每百毫克低於13.5公克、女性百毫克低於12公克;血比容在男性少於40%、女性少於35%時,即表示有貧血。由於紅血球是在體內全身各處循環、流動,當身體出現貧血時,即造成各器官組織因缺氧而出現異常。貧血常見的症狀包括頭暈、目眩、易感疲倦及一般活動(如走路、爬樓梯)時出現心悸、呼吸急促等。出現臉色、嘴唇蒼白,手掌無血色及眼睛結膜泛白等變化。 貧血的症狀輕、重依貧血形成時間的快、慢而定。因急性出血或溶血所致的貧血,患者會因症狀明顯而儘速就醫;但慢性或長期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等,因身體器官的代償作用,有些患者因無明顯症狀或習以為常,而在一般的抽血中意外發現。 以下就是國人常見的二種貧血疾病,做一介紹﹕ 缺鐵性貧血─此病為鐵質缺乏所引致,乃為婦女常見的貧血,另外在孕婦、素食者及老年人較常見。鐵質在體內主要分佈在紅血球中,多數患者致病原因乃長期血液流失而導致,這類患者須注意是否因胃潰瘍、胃癌、大腸癌及痔瘡等引起出血,若為女性則注意是否有子宮肌瘤或潛藏的凝血功能異常疾病所致。 食物中含鐵豐富的物質主要是紅肉類(豬肉、牛肉),其次是牡蠣、貝類及魚乾等,植物則以乾豆及綠色的蔬菜多。缺鐵性貧血患者經給予鐵劑治療二個月後,其血紅素如可恢復正常,但若須達足夠的鐵質儲存量,則需服用六至九個月。過早停藥或治療時間不足則貧血可能再復發。 地中海型貧血─地中海型貧血產生血紅素的基因異常的一種遺傳性貧血,患者是因正常血紅素球蛋白生成不足,導致血紅素生成減少所致。 此病因異常基因不同可分為甲、乙二型,又因異常因子的多寡所致的貧血程度和症狀的輕重而有別。甲型重型嬰兒多在生產前後死亡,乙型重型嬰兒則在出生數個月後開始有貧血的症狀,以後必須持續輸血以維持生命。 此種遺傳性貧血在台灣、大陸南部、東南亞及地中海周圍地區常見,台灣此病的帶因者約佔總人口的8%大多數的成人患者無明顯症狀,於抽血時意外發現有所謂〔小球性貧血〕。輕型患者不須治療,但需注意婚前健康檢查及優生保健問題,避免因與同型的配偶結婚而生出重型下一代。 貧血可能是輕微的疾病所致,也可能是潛在惡性疾病(如癌症)引起,嚴重的貧血會引起心臟衰竭,導致生命危險,不可掉以輕心。已出現貧血症狀者宜儘速就醫,不宜逕自購買所謂補血藥物服用,以免延誤診治,導致身體受損。(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