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金銀紙的製法 製作金銀紙所用的紙大都是粗糙的紙,舊慣使用的塵紙,依適當大小切割,在中央貼上金銀箔。貼上金銀箔謂之金紙,貼上銀箔者謂之銀紙,而金箔是銀箔加以著色而成的。 金銀紙的製造有三大原料:一紙、二錫箔、三金藥。紙有六種,福紙、太南平、元甲、小南平、日本紙及台灣所產的粗紙。福紙亦稱福甲,由福州進口的竹紙;太南平、元甲、小南平來自溫州,也稱溫州紙或溫甲;台灣所產的粗紙產自竹山,以竹庶原料,紙質較差,故多用於造銀紙。 台灣的粗紙依舊法製成,主要是使用桂竹。桂竹筍長到八、九尺,或筍已長成竹而只有兩、三枝根時,將其砍倒,切或四尺長,再剖成兩半或四片,綑成一束,放入溜地,加入適量的石灰使其腐蝕。兩個月後取出纖維,利用石車或石臼輾成綿狀,舖在適當寬度的板上,即成紙。 錫箔則是貼在金紙表面不可或缺的原料,主要來自泉州、漳州。 金藥則是用槐花、明礬、康淘等混合煮成,將金藥用刷子刷在銀紙的錫簜上,即變成金紙。槐花大都由四川省輸入,康淘為黃色的染料。 金銀紙的製法非常簡單。海菜泡水做成赤菜糊,然後抹在一定尺寸的粗紙上貼上錫箔,做成銀紙,再刷上金藥,便是金紙。此外,金銀紙的紙面可印上某種花樣,利用紅色呂宋柴、明礬、硬油等混合製成的膏油來印刷。依金銀紙種類不同,有的二十 ~ 五十張為一只,二十只為一千,五千乃至十千為一枝 ( 萬 )。不過銀紙有的以二十只為一枝,製造所將一枝綑作一包,以麻繩或藺草綁好,其上下四方蓋上製造廠的印章即可出售。 「金白錢」則是一種粗紙。就是將黃白兩色的紙,切割成長七寸五分、寬三寸二分大小,再將「~~~」的穴線自側面穿六條即成。其次是「庫錢」,長一尺四寸七分、寬七寸二分,將長五寸七分的「~~~」穴線自側面穿過八十八條,再折成四折。「白高錢」則是用白粗紙,切成長九寸五分的大小,再將長七寸五分的「~~~」狀穴線六條穿入,橫向四折;「黃高錢」是用黃紙,裁成長一尺、寬四寸八分大小,從紙端約一寸二分處用長九寸的「~~~」線裁斷另一端,成為三片,中間及右邊的三片用長八分的「~~~」線穿成三段。另外一片則將一寸三分的菱形穿成三段。 本命錢別名陰陽錢、解厄錢、補運錢,將黃紙裁成長五寸二分、寬三寸八分大小,利用昔日一厘錢的形狀,縱排六個成四列,進行紅色或黑色的木版刷。「經衣」則是將紙裁成長九寸、寬三寸八分大小,利用木版刷上衣服、帽、鞋等圖。「五色紙」則是將紅青黃白黑這五色紙,裁成長三寸七分、寬二寸四分大小,印上繪有衣服、錢型、龍升天、壽字等圖案。 「馬甲」一稱神馬,將紙裁成長五寸四分、寬三寸七分大小,上畫神馬、神甲 ( 胄 )。「神馬總馬」是將粗紙裁成長九寸五分、寬七寸大小,上畫神像、神馬、神橋等,上部寫著「列位正神」四字。「解年經」亦稱改運真經,將紙裁成三寸x四寸,中央畫上佛像,兩旁寫上心經、陀羅尼、消災咒及其他經文。「星君」則是將紙裁成五寸x三寸五分,上繪十二星君的神像。「五鬼」的紙大小同星君,上畫五鬼像。「天官紙」大小亦同,畫二種神像四隨身。 「替身」是竹骨紙張做或的人像,「白虎」也是用竹骨紙張的虎形,「黑虎」也是虎形,但為黑色,「天狗」則用狗形。 金銀紙的種類全島相同,但甲紙及箔的尺寸稍微不同,紙錢則有紅色刷、黑色刷之別。例如本命錢的錢型,漳州人愛用紅色印刷,泉州人及廣東人愛用黑色印刷。北部與南部在名稱上略有差異,如此部稱為頂極的金紙,南部則稱大才子或大太極。當作煞神燒掉的白虎、天狗,南部用木版印刷,北部卻用竹骨紙張的人偶像。所謂地府錢,以木版刷刷上兩幅閻羅王像,馬將軍則是牛頭馬面二神像,以木版刷刷成。南部在城隍爺的祭、普度祭,或為年輕的死者祈冥福時,供在靈前,拜過江後再燒,但北部全然不用。 據說閻羅王與金銀紙的起源有關,來自佛教思想。吠陀神話中的雅馮漢和雅彌原來為兄妹,俱從生神轉化進入佛教,先是生為人,死後成為死神,統治冥界 ( 陰間或地獄 )。傳到中國以後,加以潤飾,認為其屬神界,所謂大殿閻君 ( 閻王 )則是秦廣明王、楚王明王、宋帝明王、伍官明王、閻羅天子、卞誠明王、泰山明王、平等明王、都市明王、轉輪明王等十五、是陰間司法官及行政首長。牛頭馬面則是閻羅王的部下,逮捕地獄的罪人,苛責或行刑。牛爺馬爺有時會到陽間拘捕靈魂,帶回陰間接受閻王審判,令人害怕,人的壽命由天公決定,死期到,閻魔卒就會來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