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填空 1. 楊堅於公元581年稱帝,建立隨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隨朝滅陳,全國統一。 2.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鄒平百姓王薄率先於長白山起義,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年隋煬帝在江都被縊殺,隋朝滅亡。 3.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年李淵自立為帝,建立唐朝,定都於長安。 4. 武則天之後,實行開元之治的皇帝是唐元宗(玄宗)。王叔文、王伾被貶殺,柳宗元被貶的事件稱作二王八司馬 5. 農民領袖稱帝於長安,國號大齊。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廢昭宣帝,唐朝滅亡。 6. 五代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 7. 隋文帝時地方官制實行州縣兩級制。隋煬帝改為郡縣兩級制,唐代地方官制是州縣兩級制。 8. 進士科始建於隋煬帝時代,唐朝科舉有常科和兩種?。 9. 隋代府兵制的基本組織單位叫鷹揚府,唐代府兵制諸府總名折衷府。 10. 隋朝制定的兩部法律是《開皇律》、《大業律》。唐朝長孫無忌對《唐律》加以疏釋,編成《唐律疏議》一書。 二. 列舉題 1. 列舉隋末農民起義軍的領導人及其活動地區。 < 鄒平百姓王薄率先於長白山起義。 < 楊玄感據黎陽,集眾十餘萬造反。 < 李密據河南鞏縣。 < 竇建德盤據河北。 < 杜伏威控制江淮一帶。 < 高開道盤據漁陽郡。 2. 列舉隋煬帝的弊政。 : 廢諸州總管:隋煬帝於大業元年四月(公元605年)廢除管理軍事的諸州總管,以便中央集權。自此全國內外的軍事控制鬆弛,隋末群雄因而迅速在各地建立勢力,使隋軍四處奔趕平亂,隋可說陷於腹背受敵的境況,故此滅亡很大原因是由於軍事佈置失當。 : 大興土木:煬帝為揚州總管時習染江南奢華的風氣,一旦為帝,便濫徵大量民工興建皇城、宮殿和亭園。大業三年即命楊素、宇文愷等營造東都洛陽,為期十月已徵用民夫二百萬。修洛陽皇城宮殿又役百萬人。五月築西苑,院內庭園林立、湖殿俱全。單長安經洛陽至置離宮四十餘所。此外,煬帝即位之初調發十萬男丁掘塹溝,又於大業三年徵調河北十餘郡丁鑿太行山,達於并州,以便北巡邊境。此外又建設多條馳道、御道和長城。開鑿運河方面,動輒動用百萬民眾,甚至婦女也被徵用。 : 巡幸四方:楊廣可說是靡有定居的皇帝,在位十三年而留居京師卻不足一年,可見他無心政事。他多年來巡幸的地方有:洛陽、太原、江都、涿郡、張掖、榆林等。當他巡埠江南時,沿途挽船民眾達八萬多人,共五千二百艘樓船,終致民變。 : 窮奢極侈:當他巡埠江南時除勞役民眾外,更由民眾沿途不統地供應美食,浪費民脂民膏不知凡幾。縫製百官儀服的工匠達十萬之眾,生活極盡奢華。 : 猜忌臣下:煬帝無所專任,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構其罪而族滅之。故此無罪無辜橫受夷戮者,不可勝紀。煬帝先後殺害文武朝臣高熲、蘇威、薜道衡等。結果煬帝最後陷入自我孤立之中。 : 嚴刑峻法:煬帝晚年盜賊四起,他不採用安撫之法,反而不分罪行輕重制之以重典,下令先斬後奏。楊玄感反隋,被誅及九族。隋初廢止的轘裂、梟首等刑又再執行了。 3. 列舉五代十國的名稱。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是指五個先後在黃河流域一帶出現的王朝,包括梁、唐、晉、漢和周,由於這五個朝代的名稱以前都已用過,所以史家都在五朝的名稱前加個「後」字,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唐末五代,與中原並存的十國是指前蜀、後蜀、荊南、吳越、楚、吳、南唐、閩、南漢九國,再加上後漢亡後才建立的北漢,合共十國。除了北漢外,都是建立在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一帶,均為小國。 4. 列舉隋唐法律「十惡」和「八議」的名目。 「十惡」:謀反(企圖造反)、大逆(預謀毀壞宗廟山陵宮闕等行為)、謀叛(企圖叛投外藩或敵國)、惡逆(毆打或謀殺親屬中的尊長)、不道(殺一家非死罪三人或肢解)、大不敬(盜用皇帝衣服器具、造御膳誤犯食禁、造御用舟車不牢固等)、不孝(詛咒長輩)、不睦(企圖謀殺或賣緦麻以上親)、不義(吏民殺害上司)、內亂(奸小功以上親、父祖妾等)。「八議」: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 5. 列舉唐代常舉科目名稱。 以「常貢八科」為主,即: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道舉和童子。 三. 名詞解釋 1. 貞觀之治: 唐太宗是一位有遠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在位的貞觀年間勵精圖治,社會經濟很快恢復過來,人民安居樂業,故這段時期被譽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主要政績如下: W 用人惟才:太宗知人善任,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係太子建成舊臣,曾謀劃過暗害太宗;舊日秦王府的幕僚如房玄齡和杜如晦被任用為相,二人果斷賢明,時人稱「房謀杜斷」;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 W 注重吏治:太宗愛民,注重吏治。即位後,因親眼目睹隋朝的覆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為察求民隱,命五品京官以上可直奏中書省,並輪流值宿,以便隨時延見垂詢。另外又派蕭瑀、李靖等十三人巡察四方,黜陟官吏。太宗亦親自揀選各州刺史,並將刺史的姓名、善行惡跡記於屏風之上,作為獎懲的參考。 W 崇尚文教:太宗為秦王時,已甚注重文教,設立「文學館」, 以延納文學名士,如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孔穎達等為秦王府學士,太宗每每與之討論至夜深。即位後,更集書二十萬卷於「弘文館」,命房玄齡、杜如晦諸臣以本職兼任弘文館學士,太宗於聽朝之暇進館與群臣共商法道。此外太宗又大興國學,生徒一時多達萬人。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四夷君長皆派子弟來華求學。 W 經濟措施: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 W 從諫如流: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均虛心接納,並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張素玄於貞觀四年上奏表示興建乾元殿是「費億萬之功;襲百王之弊」,甚至有如夏桀一樣,結果太宗停止是項工程。可見太宗胸襟廣闊,能容納各方意見。 W 平抑門第:唐初重視門第風氣很盛,強大的宗室成員往往鄙視寒門之士。太宗為求社會團結融洽,對山東士族採取抑壓兼重用政策,特命高士廉修《士族志》,把山東崔氏抑為第三第,並且以立德、立功及立言為門第的介定。 W 宗室出仕:太宗納封德彝之建議,命宗室子弟出任官吏,以習治民之術,免致終日遊手好閒。故唐宗室人才之盛為前朝所未有。 W 精神:太宗為求國民守法,遂命房玄齡等人將前代法典加以修改和重新編纂,寫成《唐律》,較前朝簡明,足以代表仁治精神。太宗又命長孫無忌修《唐律疏議》,將《唐律》條文詳細解釋。為了力求公正,太宗除了以身作則外,更規定宗室犯法者必須依法懲辦。 貞觀之治對後世影響深遠,這時代確立的三省制、唐律、府兵制、科舉制及常平倉制等,無一不成為後代作為藍本。自貞觀四年起,東至海;南至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奠定唐代的穩定基業。而唐文化和聲望遠遐披四方,西北諸國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2. 藩鎮割據: 藩鎮割據是唐朝中葉以後,一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不服從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它形成的背景及經過是: 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時期,為了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力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一共設立了9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著,經常以一人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借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及至安史之亂被平,為了酬庸有功將領及安撫安史降將,又大量授以節度使的職位,於是節度使遍佈天下。他們擁有重兵,互相勾結,抗命朝廷,形成割據各方的局面。 經過: * 代宗時期:(763-779)安史之亂平定,適回紇入侵,唐政府無力兼顧藩鎮,唯有採取姑息政策,任由河北三鎮坐大。 * 德宗時期:唐德宗時期,兩稅法令國庫增加收入,德宗欲借此機抑制,但他派去干亂的始終是節度使,河北一帶的藩鎮叛亂,佔領京師長安,德宗逃到漢中,用了4年的時間才平定,這雖然是藩鎮割據初年的叛亂,但是範圍卻越來越大。 * 憲宗時期:憲宗即位初年,有心振作,才開始制裁藩鎮。由於採用先弱後強的策略得宜,一些藩鎮紛紛上表受命,表示願受朝廷約束管理,此時全國乃告統一,因此史稱「中興」時期。但憲宗平李師道次年即被宦官所弒。 * 穆宗或以後:唐無力控制割據情況,每每平亂只靠叛亂的節度使。從此,河北不再為唐所轄,而各地的節度使亦不聽命中央。 影響:武人割據風氣延續。武人從此展開二百年軍閥據地的五代十國局面,其間兵燹不息。此風間接影響日後宋太祖立國的政策──以重文輕武為本。此外,割據風氣亦令北方文化日益落後,節度使只知擁兵自重而不知民族尊嚴如石敬瑭挾下族以自重。 3. 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指發生於唐朝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的一次未遂政變。 背景:安史之亂後,唐朝宦官勢力開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軍並且成為定制,從此宦官勢力變得不可抑制。826年,唐敬宗被宦官劉克明殺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為帝。文宗向來不滿宦官專權,大臣李訓、鄭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與文宗密謀誅滅宦官。李、鄭二人是因為王守澄的引薦而得以進入朝廷任高職,文宗認為與二人謀事不易引起宦官們的警覺。當時外人只知道李、鄭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卻不知道二人原來與文宗另有密謀。 過程:李訓和鄭注本來約定由鄭注以協助王守澄的葬禮為名,帶數百精兵前來,趁宦官們參加葬禮時一網打盡,但李訓後來又不想鄭注因此領功,便以自己親信出任一些節度使和京中重要職位,暗中招募士卒,並提前行動。太和九年十一月,有人奏稱左金吾衛殿後石榴樹夜生甘露,為祥瑞之兆。文宗派宦官仇士良等前去查驗,李訓等人事先暗藏甲兵,以伏殺宦官。仇士良抵達後,聞兵器之聲,發現內有伏兵,立即回宮並劫持文宗,舉事者的兵卒衝前也阻止不及。舉事兵卒雖然殺了少數宦官,但在仇士良派出禁軍後便潰敗了。李訓逃出長安,但最終被捕殺。仇士良等人又密令鳳翔監軍誅殺在外地的鄭注。此次事變中,死者過千,除李訓、鄭注外,另有多位大臣被誅連殺害,史稱「甘露之變」。其後,文宗被幽禁,抑鬱而死。 影響:「甘露之變」後,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君主的廢立、生殺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直到朱溫在903年大殺宦官後,唐朝的宦官勢力才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亦為朱溫所篡而滅亡。 4. 府兵 府兵制為古代兵制之一。為西魏權臣宇文泰所建,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至唐玄宗天寶年間停廢。西魏大統年間,就建立起八柱國(大將軍)、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又稱二十四軍)的專門的府兵組織系統。其詳細內容、優點及流弊的原因分析如下: 內容: Q 設置軍府──太宗時,全國設置六百三十四個軍府,叫做「折衝府」,它共分為三等,上府兵有兵一千二百人,中府兵有一千人,下府兵八百人。 Q 嚴密編制──折衝府置折衝都尉統領府兵。府兵稱衛士。(詳見附表)
Q 徵農為兵──衛士從折衝府所在地六等以上農戶(唐代農戶按貧富分九等)中徵集而來,一般是三丁挑選一丁,稱為點兵。廿一歲開始服役,到六十歲免役。 Q 寓兵於農──衛士的主要任務是輪流宿衛京師(稱番上),定期戍守邊境,奉調應徵出戰。除以上任務外,平時留在家鄉耕作和操練,自備糧餉、軍衣和兵械。 Q 直屬皇帝──中央設有十二衛分別統領各地折衝府。衛的長官有上將軍、將軍各一人,但並無實權,府兵的徹發由皇帝負責,出征將帥由皇帝臨時委派,戰爭結束後兵回軍府;將歸朝廷。 府兵的優點是: Q 衛士質素優良──軍府衛士都是由純良的農民中挑選出來,並非一般性的徵調,加上平日接受軍事訓練,因而質素優良,戰鬥力強。 Q 國家無須養兵──府兵制是兵農合一的兵制,農民平時為農,戰時為兵,國家基本上不必養兵。 Q 兵源充足──唐初社會有許多自耕農,而府兵不需要長年離鄉戍守,人人樂於服役,因此兵源充足。 Q 防止軍人拔扈──唐代府兵徵發的規定極為嚴格,出征將帥的委任是臨時性的,將士之間的聯繫很少,可以有效地軍人擁兵自重,擁兵叛亂、割據及干政。 流弊: Q 將兵隔膜──將帥與士兵之間互不認識,了解不深,難以指揮。 Q 獎勵不足和易遭濫用──番上宿衛的府兵經常受到京中權貴當作雜役差遣,而參加府兵征戰又不能按規定得到勳級,陣亡也得不到撫卹。由於府兵得不到社會的認同與保障,逃兵的情況屢見不鮮。 Q 依賴均田制才能存在──府兵必定依賴均田制為存在的條件。高宗之後土地兼併頻仍,到中唐時許多農民喪失土地,士兵無力自備糧餉等物資,實在難以繼續維持。 5. 周世宗: 周世宗柴榮(郭榮)(921年—959年),五代後周皇帝。於954年到959年在位,在位6年。邢州堯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柴榮年輕時曾隨賈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他是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本身是他的外甥),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 柴榮對內進行改革,政治上,嚴禁貪污,懲治失職官吏,以求治風清廉。經濟上,停廢敕額(朝廷給予寺名)外的寺院,嚴禁私度僧尼;又收購民間銅器佛像鑄錢,以增加國庫收入;同時招民開墾逃戶荒田,發展農業生產;頒《均田圖》,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賦,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對外則積極開拓疆土,顯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漢主劉崇乘其新立,勾結遼兵4萬攻後周率軍迎戰,於高平(今山西)南大破北漢軍,穩定政局。顯德六年三月,圖舉收復燕雲十六州,一連攻陷瀛洲、莫州二州(今河北),莫州刺史劉楚信、瀛洲刺史高彥暉投降,再向北挺進,又連陷益津關、瓦橋關、高陽關三關。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六月,柴榮去世,年僅39歲。柴榮是五代十國唯一的英明君主,為北宋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 四. 分析安史之亂產生的原因及影響。 ¶ 宗室過分重用藩將──唐開國以來皆注重擴張邊疆及與外族保守友好。開元中葉,玄宗為了防禦北方新興的契丹和回紇入侵,漸提高藩將的地位。天寶初年相繼任用胡人藩將為節度使,如高麗人高仙芝、胡人安祿山和史思明、突厥人哥舒翰等先後出任西北一帶的節度使,構成他們叛亂的潛力。 ¶ 將相爭寵──藩將安祿山得到玄宗的信任,兼領平蘆、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獨霸一方,抱有野心,與楊國忠爭權。楊國忠做了宰相後,安祿山恐怕對自己不利,遂以討楊為名,在范陽起兵。 ¶ 內備空虛──由於府兵制漸被募兵制所取代,士兵平日疏於訓練,加上京師與內地的兵力非常空虛,故遇上叛軍作亂都沒有抵禦能力。 原因除了上述三個方面,還有一些,參考教材加上補充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入衰的關鍵事件,其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 政治方面: 1. 藩鎮割據:亂平後,朝廷對叛將仍採安撫手段,因此安史餘黨仍據黃河下游南北區,唐室不但沒有撤消內地兵鎮,反而封賜平亂有功的將領,各授以鎮帥,地方軍力繼續擴張,兵鎮遍及全國。,遂演變成藩鎮據割之局面。 B. 經濟方面: 1. 物價飛漲:安史之亂後,社會上物質短缺,物價飛漲,如米價比開元時期上漲300倍,人民生活困苦。 2. 稅制破壞:由於戰亂,戶籍散失,租庸調制遭受破壞,國庫收入大減,政府不得不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作彌補,使百姓負擔奇重。 C. 社會方面: 1. 人口減少:安史與唐軍的交戰區域十分廣大,人民不死於戰亂,則流亡他地,遂出現了土地荒蕪,人口銳減之情況。 2. 文化南移:長期的戰亂使北方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破壞,而淮南、江南等地則未受太大影響。因此唐室的財政收入漸有賴南方的支持,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再次南移。 五. 隨唐宰相制度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隋朝設立三省制這種制度,就是用來分散宰相的權力,三省是指中書省、門下省及尚書省,皆是處理國政的中樞機關。其職務是將秦漢以來丞相一人擁有的權力劃分成三個步驟,分屬中書、門下及尚書三個地位平等之機構。使任何人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來篡奪皇位.三省六部制主要是設有:中書省,職責就是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是負責對詔令進行封駁,最後,尚書省是負責執行政策.到了唐朝時期,三省六部制發展最為完善,甚至這時的諫官是完全有權力去監督皇帝的一言一行,唐朝的諫議大夫魏徵就是一個好例子.使唐朝初年,皇帝的施政很少出現錯誤。三省指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同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唐之三省制乃沿襲隋制而來,是一宰相委員制。 此外,政事堂是唐代設立的特殊機構。唐制,為避免中書所出政令門下塗改封運時產生延誤或麻煩,太宗遂設有中央最高會議機構「政事堂」,使中書、門下,聯席會議,以便溝通彼此意見。唐代三省制既無專權獨攬之弊,亦無政出多門之患,可謂之良制。首先,宰相權分三省,皇帝濫用之權交還運政府。中書令、侍中及尚書令同列三品官;過去宰相權力被皇帝奪去,皇帝把他們的私屬像中書門下尚書之類代政府宰相的職權,但到唐代,又把以前宰相職權正式分配給三省,把皇帝濫用之權重交還政府。接著,在三省制下,其職權受到限制,杜絕偏重的流弊。太宗時,明確規定三省的職權,使其發揮制衡作用,以杜絕偏重的流弊。雖然,唐宰相制度不是由全民監督政府的運作,總算是一種有限民主政制。 兩次作業完成得很認真,問題回答也很充實,你在教材之外還能盡量多參考一些相關的材料,這種好學精神值得表揚。 注意不要出現錯別字。
唐順宗時主張打擊宦官勢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二王”指王伾、王叔文,“八司馬”指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淩准、程異,他們在改革失敗後,俱被貶為州司馬,故名。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的Blog並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