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填空 1. 隋朝百姓授田分露田和桑田(或麻田)兩種。 2. 唐代均田制對百姓授田分為永業田(或稱世業田)和口分田兩種。 3. 貞觀廿一年(公元647年)唐軍進佔龜茲,遷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下轄安西、于闐、碎葉、疏勒四鎮。 4. 唐太宗送文成公主入吐蕃與松贊干布結婚,唐中宗以金城公主嫁與尺帶珠丹。 5. 南詔是烏蠻中的一支。五代時,段氏奪取南詔王位,建立大理國。建立契丹國的皇帝是阿保機。 6. 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的是石敬瑭。 7. 唐朝和尚鑒真大師由揚州東渡,進入日本。日本學問僧空海回國後,仿漢人草書制定平假名,吉備真備取漢字旁制定片假名。 8. 玄奘之後,唐朝高僧義淨於671年由海路到達天竺。 9. 唐朝和尚一行觀測到恆星自行現象,趙州安濟橋是李春設計的。 10. 劉知幾的史學名著是《史通》,唐代著名的散文家是韓愈和柳宗元。 二. 列舉題 1. 列舉唐代的主要的遠洋航線。 ¶ 登州線:由登州沿岸經遼東半島南部沿海至鴨綠江口,再沿朝鮮半島南岸東渡至日本肥前。 ¶ 揚州線:由揚州沿長江出海,東航至日本長崎。 ¶ 江南線:由明州、福州及泉州出發,東航至日本。 ¶ 廣州線:出海南下,至南洋諸島各地,或經馬六甲海峽西行至印度、波斯灣及阿拉伯海一帶。 2. 列舉唐代的著名的醫藥學著作。 ¶ 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並創婦女、復方、幼兒疾病學,又倡立臟、腑病分類,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 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分67門、1720論,論述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的原因、病理與症狀,對醫學貢獻很大。 ¶ 王濤的《外台秘要》全書共有四十卷,分成一一零四門,都是先論后方。所包括的疾病,可分成內科、外科、骨科、婦產科、小儿科、五官科、皮膚科以及中毒、急救、螫咬傷等。論著詳盡,次序井然。 ¶ 甄權的《脈經》、《針方》、《明堂人形圖》:這些著作均已亡佚,惟對針灸學做出很大的貢獻。 ¶ 張仲文的《隨身備急方》分析124種風疾。 ¶ 《新修草本》乃全球首部由國家編纂的藥典,全書54卷,收藥844種,每種藥物皆有標本圖錄,是當時最詳盡的藥典,可惜至宋代時散失。 3. 列舉唐代外來宗教的名稱。 ¶ 佛教: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王子釋迦牟尼看到世上的痛苦,毅然出家並在菩提樹下悟出道理。最早在東漢明帝時由西域大月氏傳入中國。佛分教大乘與小乘兩大支派,大乘是梵文Mahayana的譯文。Maha是大的意思,Yana則是乘,也就是交通工具,是印度佛教對教法的習慣稱呼,按字面翻譯就是大教法。小乘主張自我解脫(自渡)。佛教的特點是〝緣起觀〞,即主張諸法由緣而起,緣可以說是一切事物的因由,世間一切互為因果。其次主張四姓平等,一切生命以他們的業報來輪迴,涅盤是佛教的解脫觀,人通過修習熄滅始登精神境界。〝無我觀〞是佛教的一大特點,它反對人由五蘊和緣所組成,萬物都沒有主宰的作用。中國在南北朝起,大乘佛教佔上風。而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唯識宗、淨土宗和密宗、禪宗。 ¶ 火祆教(又稱拜火教):由波斯人蘇魯阿士德(Zoroaster)在公元前600年-520年所創立。他認為宇宙間有善與惡二力的鬥爭,善神清淨光明;惡神污濁黑暗。人宜棄惡就善,故以火代表善神而敬拜之。此教遠在北魏時期傳入中國,至唐時由於交通發達,故火祆教極盛,長安、洛陽皆有胡祆寺,直到唐武宗後,火祆教大衰。 ¶ 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Mani,公元216-277)所創。其教義以揉合火祆、基督教及佛教而成,倡二宗三際之說。二宗即二力恆常暗鬥;三際代表二力鬥爭所處的階段,分為初際、中際、後三際。初際因未有天地,明暗各殊,故勢均力敵。中際則暗來侵明,後際則明暗各復本位。他認為現時正處中際,所以人類應助明鬥暗。摩尼教徒生活節儉、裸葬、不飲酒、不吃肉,且能互相幫助,排厄解困。 ¶ 景教:基督教的一支派,由敘利亞人聶斯脫里斯(Nestorius)所創。公元428年聶氏曾被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因主張耶穌之神性質人性非一體而被斥為異端,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25年),景教教士阿羅本自波斯東來長安,頗受唐政府歡迎。貞觀十二年在長安與洛陽建寺,名曰波斯寺。景教自唐武宗起消聲匿跡只流傳於塞外少數部落,蒙古入侵中原後,景教又以也里可溫教流行於中國。 ¶ 伊斯蘭教(又稱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唐時大食人穆罕默德(Mohammed,唐時稱摩訶末,公元570-632年)所創。其經典《可蘭經》尊奉宇宙間的唯一真神──阿拉。
4. 列舉晚唐著名的詩人。 晚唐(武宗至唐末)此時唐詩由盛而衰。詩風轉為艷麗纖巧,但缺乏積極向上的氣派,大都產生感慨、悲傷乃至頹廢消極情緒,多數詩人以摹仿前人為能事,僅少數詩人的諷諭詩,思想內容尚可取,但篇幅不大,藝術成比盛唐差,只是盛唐的「餘音」而已。代表人物如下:
5. 列舉隋唐的著名石窟。
三. 名詞解釋 ¶ 櫃坊:唐代出現了專門代為保管個人金錢財物的櫃坊、寄附鋪。人們可以直接把金銀粟帛錢幣寄存,也可以租用櫃子來存放,櫃坊又叫僦櫃,「僦」即「租賃」之意。櫃坊、寄附鋪資金雄厚,有錢人多願意把錢寄在那裡。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各地方鎮寄存在京師店家的錢財,少的也不下50萬貫。商人需用時,憑帖(相當於支票)或信物提取。 ¶ 大祚榮:大祚榮(?-719年)是渤海國的開國之主,在位期由699年至719年。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他是粟末靺鞨酋長乞乞仲象之子。高句麗滅亡後,大祚榮在696年於營州地方擁兵自立,並於698年割據其地自封為王,建震國,自稱震國王。705年接受唐朝招安,向唐朝稱臣,實現了和解。713年正式得到唐朝封冊,成為渤海郡王,同時兼領「忽汗州都督府」都督的職務。大祚榮建國後極力保持外交上的和平:除了向唐朝稱臣修好之外,也盡力保持與突厥、契丹、新羅和日本的友好關係。由於渤海國位處強國之間,所以成為了除日本以外的四個政權之間的緩衝區。正是由於大祚榮的睦鄰政策才使渤海國得以在初唐之時保持獨立。719年被殺,其王位由兒子大武藝武王繼位,被追封為大震國(渤海)太祖高王。 ¶ 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它是由印章、石刻等發展而來的,大約始於隋唐之際,中唐以後使用漸廣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製作原稿。然後將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繪上的、畫上的或寫上的原稿,大師級雕工負責精細部分的,到雕刻比較便宜的木頭或比較不重要部分時才交給比較沒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後刷上墨,在印刷機中加壓形成原稿的複製品。雕版印刷優於鑄造活字:例如像中文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字符集的情況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時會更便宜一些。這個工藝也具有更多的藝術繪畫的自由,例如圖畫和圖表的繪製。不過,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損壞了需要不斷更換,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現存世上最早的印刷品是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剛經。 ¶ 禪宗:在唐初創立。「禪」即定也,有約束身心之意。自達摩東渡,五傳至弘忍後,即分為南北兩派,南派代表慧能,主張頓悟;北派神秀,主張漸悟,北派後來日漸式微。禪宗提倡淨心自悟,直指本心,見性成佛,認為佛在內心,所以建寺、布施、供養、念佛皆不算功德,不能成佛。它與儒家修身養性之說相通。從唐代開始,禪宗一直盛行不衰。 ¶ 初唐四傑:初唐(自高祖至睿宗)是近體詩的創立期,詩風承襲江左之餘,競尚辭藻,初唐四傑是此時其中的重要作家,分別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和楊炯。他們的簡介如下: F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664-665年間的進士。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也抒發政治感慨,較膾炙人口的詩作有《山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閣》。 F 盧照鄰:字升之,幽州范陽人。《長安古意》、《行路難》都是受到推崇的名篇。前者以縱橫奔放、富麗鋪陳的詩筆揭露長安上層社會的墮落生活,並預示這種生活不會長久,也襯托自己清貧的可貴。後者以瑰麗的詞藻揭露王侯世家的荒淫生活,形象鮮明和富節奏感。 F 駱賓王:婺州義烏人。他是四人中最多作品的一位,較著名的作品有《帝京篇》、《疇昔篇》、《于易水送人》、《從軍中行路難》。 F 楊炯:華陰人。邊塞詩較佔優勢,如《從軍行》,抒發了衛國守邊的雄心壯志,詩風清新爽朗、格律嚴謹、聲調優美。其他的如《出塞》、《紫騮馬》、《戰城南》也是為人傳誦的名作。 四. 問答題 i. 唐朝推行兩稅法的原因和影響。 這是德宗建中元年二月頒布的稅制,即每年繳交兩次稅收,是集戶稅與地稅二者而命名。推行原因是由於安史之亂後莊園林立,佃農眾多,租庸調制無法施行,代之而起的是按地畝徵收地稅和按資產徵收戶稅。它有一定的優點: J 擴大稅基:兩稅法推行後,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大歷末年封建中央賦稅總收入為1200萬貫,其中泰半是鹽利。建中元年實施了兩稅法後賦稅增至1305.6070萬貫,而鹽利並不計算在內。它一改庸調制以人丁為本的原則,取而代之的是以資產為本,所謂〝定稅之數,皆計緡錢〞。在客觀層面上促進了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 但負面的影響更深遠: J 加速兼併:兩稅法實際上以徵收地稅為主,但田有豐腴之別,官方只計算其土地面積,即使發生天災也不易改變,造成不公平的現象,由於土地回復私有制,而政府亦不理會私人的土地買賣,加速富豪兼併肥美的田地。 J 逃稅現象普遍:農戶每每由於逃避重稅而由稅額重的州縣遷至稅額較輕的,導致留下稅額重的州縣農戶所繳納的稅額更重。 J 農民的生活更苦:「折錢納物」也有問題。本來兩稅法改用貨幣計算稅額,簡化徵收手續,既方便政府確定稅收總額,也可以減低課稅對農民的滋擾。若有穩定的貨幣供應,則官民兩便,在「物重錢輕」的時候,並無不妥,然而,唐中葉後,郤出現「物輕錢重」的情況,對農民構成了沉重負擔。兩稅徵收以錢計算,農民生產的作物,必須經過折賣的過程,但因為錢價浮動,物價隨起隨落,使農民蒙受損失。最嚴重的是,唐中葉後出現了嚴重「錢荒」,銅錢短缺,使農民在沒有錢的情況下,要以布疋糧食完稅,令農民生活困苦。 ii. 從對外關係說明唐朝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國家的強盛。 唐朝在七、八世紀期間,乃亞洲強盛的國家。最對外交通發達,唐朝經濟、文化隨著國勢的發展而向外推廣,傳播四方。同時外國經濟、文化也相繼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內容。 甲. 經濟方面: F 長安成為中心:唐代的首都長安有來自各國的人民和邊陲的少數民族,他們跟中原人士進行商品貿易和文化的受授,令長安發展成為中外交流的中心。 F 物資外輸: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茶葉、藥材等東輸朝鮮、日本及西域各國如大食、天竺、波斯等。 F 物資輸入:朝鮮與日本的彩帛、筆墨、摺扇;天竺、波斯的胡椒、白豆蔻、婆羅門參、橄欖、鬱金香、天竺乾薑、菠菜、寶石、香料、珊瑚;西域的血汗馬、象牙、油煎餅等相繼傳入中國。 乙. 文化方面: 中國文化外傳的情況: F 西域諸國方面:天寶十載怛邏斯戰役,高仙芝軍為大食所敗,軍內造紙工匠被送至撤馬爾罕,後設廠令工匠造紙,從此我國的造紙技術傳到西方。此外,公元六世紀時,波斯兩位僧侶來華學習養蠶技術,並把蠶種帶回西方。我國發明的腳踏紡車、提花機,也傳至安息、條支、印度及西方。此外,用於紡織品印染的加工原料如藍靛、茜草等也傳入西方。中國的學術知識、生產技術、文字傳入高昌,高昌的刑法、婚姻和風俗也效法唐朝。 F 吐蕃:自與唐通婚後,文成公主將中國的衣冠文物帶給吐蕃,令吐蕃貴族子弟學習詩書,又聘請唐儒生入藏教學。此外,又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就讀國子監。在科技上,中國的造酒、造紙筆和育蠶等技術也傳入吐蕃。 F 南詔:高宗時與漢人互相通婚,皮邏閤曾遣子弟入唐學習詩文,學成後攜帶詩書回國,使南詔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 F 回鶻:接受唐文化,改帳幕為宮殿,婦女效中國施粉黛文繡之飾。 F 朝鮮半島:中國的天文、醫學、曆法、音樂、詩歌不斷傳入新羅,而新羅也遣送子弟到長安求學。而新羅的文字實際上也用中國字音轉化過來的。此外,朝鮮半島的中央地方組織架構等也仿照唐的模式。 F 日本:在唐統計的二百八十九年間,遣使來華不下十九次,使者後改穿唐裝、順從華風。中日互派學生、僧侶、使者學習,日本也有端午節、乞巧節、盂蘭節的習俗深受中國的影響。至於法律、田地制度,如「班田授受」、「大寶律令」也是參照唐的均田制、租庸調制等。 中國接受外來文化的情況: I 印度河下游的摩揭陀國於貞觀廿一年(公元647年)遣使來華獻菠蘿,太宗時也遣使取熬糖法,在揚州學擠甘蔗汁製造砂糖。其後,中國更懂得在現有的技術上製造冰糖。 I 唐敗高昌後,傳入葡萄製酒的方法,製成葡萄酒,口感芳辛酷烈,風行京師。 I 由西域傳入銅鏡的製造法,其中以海馬葡萄紋最著名。 I 音樂與樂器方面:天竺樂、高麗樂、安國樂、龜茲樂、高昌樂相繼傳入。樂器有琵琶 I 各類宗教的傳入(見上題) 唐政府國勢強盛,與周邊民族有著良好的關係。同時,中外交流頻繁,文化繁榮,在文化藝術上有許多新的創造。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的Blog並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