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七課
向上contact me!

 

首頁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一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二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三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四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五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六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七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八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九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十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十一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第十二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試題

 

姓名:

黃美淇

完成日期:

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星期二

學號:

HK026002

科目:

中國古代文選論第七課

等第:

 A

(甲)、     指出下列論著的作者及時代

i、           《與東方與左史修竹編序》:作者:陳子昂,年代:初唐。

ii、         《戲為六絕句》:作者:杜甫,年代:盛唐。

iii、       《與元九書》:作者:白居易,年代:中唐。

iv、       《河岳英靈集序》:作者:殷璠,年代:盛唐。

v、         《詩式》:作者:皎然,年代:中唐。

vi、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作者:柳宗元,年代:中唐。

vii、     《答李翊書》:作者:韓癒,年代:中唐。

viii、   《答吳充秀才書》:作者:歐陽修,年代:北宋

(乙)、     釋詞

i、           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是陳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行的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並指出了風雅興寄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作風創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復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內容的真正革新。他又說晉宋之後的詩歌缺少漢魏詩歌有充實內容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兼且缺少那種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的風骨強勁的作品。由於他的旗幟很鮮明,故號召很有力量。

ii、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中提出。別裁偽體轉益多師是一個問題的兩面。〝轉益多師〞則重在繼承,鎔古鑄今,含英咀華。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學習與揚棄、接受與批判、繼承與創作,如何取捨,存乎一心。而杜甫也具體的以他詩歌成就向世人宣告他取捨的結果,傲岸地站立於盛唐詩歌的頂點。 轉益多師是汝師即無所不師而無定師。這話有好幾層意思:無所不師,故能兼取眾長;無定師,不囿於一家,雖有所繼承、借鑒,但並不妨礙自己的創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別裁偽體區別真偽的前提下,才能確定誰,什麼,才能真正做到轉益多師。此其二。要做到無所不師而無定師,就必須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學習別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時,也就有所揚棄。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熔古今於一爐而自鑄偉辭,這就是杜甫轉益多師別裁偽體的精神所在。

iii、       根情、苗言、實義:唐白居易提出,他把詩比作果樹,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iv、       唯陳言務去:韓愈對文學語言主張獨創。這個倡言出自《答李翊書》,要求語言的新穎活潑;一是「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要求文字的妥貼流暢通順,合乎自然的語法規範;一是「師其意而不師其辭」。總的來說,韓愈認為文學語言須符合「詞必己出」、「文從字順」。

(丙)、     問答

i、           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中表述了哪些觀點?

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寫于唐肅宗上元二年,時杜甫五十歲,居成都草堂。杜甫的《戲為六絕句》,運用絕句體裁評論詩人及其詩歌創作的藝術形式。以詩論詩,詞簡義精,蘊藉有致,別具一格,或許提供我們了解他的詩歌藝術創作理念。

J     這首詩則說明杜甫論詩的態度與自我創作時師法的對象。「不薄今人愛古人」一是對於今人崇尚詩經楚辭、漢魏古體予以肯定;一則可以解釋為今人古人的詩賦皆有可觀之處。「清詞麗句必為鄰」是說自己論詩並無古今之分,只要清詞麗句皆有所取。「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是說明對自己的期許,必須上攀屈原、宋玉,與之並駕齊驅,否則若僅追求詞藻形式之美,就不免落入齊、梁委靡之後塵。

J    評論當時的詩壇流於輕薄柔弱,缺乏如鯨魚碧海般雄健的筆力與壯美的氣魄。〝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他認為當時還沒有出現才力可以超越陳子昂及四傑的大詩人。〝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說明:王楊盧駱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初唐詩文,尚未完全擺脫六朝藻繪餘習,「才力」流於「輕薄」,故曰「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文文哂未休」。「輕薄為文」是時人之譏,但杜甫自言「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不薄今人愛古人」「不薄」是不敢菲薄,不能否認。「今人愛古人」是指當時文人崇尚漢魏風骨,並以漢魏詩風為優的主張。這樣的主張杜甫也有。雖然初唐四傑的詩文受時代所限,但不應一概予以抹煞。所以杜甫接著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爾曹」是指「哂未休」的人,他們的身名早在歷史的洪流中蕩然無存,而初唐四傑確如江河不廢,萬古流芳。一般作者麗詞雖有可取之處,但未免如翡翠蘭苕,空有形色,流於輕薄柔弱。缺乏如鯨魚碧海般雄健的筆力與壯美的氣魄。

J    庾信,北周文學家,初仕梁時,與徐陵齊名,寫了許多淫靡綺麗的宮體詩賦,為“宮體詩”重要作家,世稱“徐庾體”。後由於國破家亡,羈旅北地,風格為之一新。如《詠懷二十七首》、《哀江南賦》等作品,蒼勁、悲涼,抒發了故國之思。「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意謂指點庾信流傳下來的詩賦而嗤笑的今之文人,是不了解庾信詩歌成就的人,庾信不見得會擔憂後生可畏,超越他的成就。

J    詩歌的傳承學習,各有時代環境的特色,未及前輩詩人,不須驚惶。杜甫《偶題》詩中也說:「前輩飛騰入,餘波綺麗為。後賢兼舊制,歷代各清規。」在「遞相祖述」的詩歌創作的歷程中,無論誰先誰後,誰高誰低,都有它的歷史定義與成就。重要的是要能「別裁偽體」,「轉益多師」。「別裁偽體」,別是區別;裁是裁去,偽體是指模仿因襲,沒有真實自我的詩作。「轉益多師」是指向前人學習,不應局限於一家一派,務使眼界開闊,以期大成。「別裁偽體」強調創作的純粹,不假外求;「轉益多師」則重在繼承,鎔古鑄今,含英咀華。

杜甫這六首「論詩絕句」,前三首針對庾信與初唐四傑提出具體的評論,主要認為評論一位作家的優劣時,不應脫離其歷史條件予以苛責。後三首則揭示論詩的宗旨,這是杜甫針對當時詩壇情況有感而發的。

ii、         試述司空圖的韻味說及其對中國古代文論的貢獻。

司空圖(837908)是晚唐的詩人兼詩論家,他的詩作成就並不高,但其詩歌理論卻有獨到之處。

司空圖論詩有〝醇美〞之說,強調詩歌要有言外的韻味,耐人尋繹體會. 其在〈與李生論詩書〉中謂:〝文之難,而詩之尤難,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為辨於味然後可以言詩也。江嶺之南,凡足資以適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於酸而已;若鹺,非不鹹也,止於鹹而已。華人以充饑而遽輟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表聖從鑒賞詩歌的視角來講意境的特殊內涵——豐富的審美韻味。他強調詩歌要有〝鹹酸〞之外的「醇美」之味。所謂醇美即不僅指單純的一種味道,而是混和了不同的味道,如詩之貫以六義,始能近而不浮,遠而不盡」才得韻外之旨,也就是留給讀者聯想和回味之餘地。鹹酸是食物的具體的味,而人們在吃這種食物時感到的美味,並不是食物具體的鹹或酸,而是難以言喻的一種美味,而這種美味又是離不開具體的鹹酸的。文學作品也是如此,借用食品的滋味來形容、指稱作品的藝術美。文學作品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許多具體的景象,但文學作品真正醇美之處,並不在這些具體的景象上,而在於由這些具體景象構成的、存在於具體景象之外的藝術意境。

司空圖把〝韻味〞作為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提了出來,強調詩歌要有「鹹酸」之外的「醇美」之味。甚麼是〝韻味〞的具體所指呢?在文中所指的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韻外之旨〞,應該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層文字、聲韻覆蓋下的無盡情致;〝味外之旨〞,則應是側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啟人深思的理趣。

《詩品》或稱《二十四詩品》把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分為雄渾、含蓄、清奇、自然、冼煉等二十四種風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韻語來比喻說明,它以其譬喻性手法及詩(贊)式的體裁標顯於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為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的重要著作,而其特異的表現形式背後,所涵蘊的審美意識,更是深受後代文學理論家的注意。

《二十四詩品》雖是司空圖論詩的精義所在,然而他的詩論缺乏嚴密的系統性,特別是片面強調所謂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宣揚了一種遠離現實生活體驗的超脫意境,忽視詩歌的思想內容和重大的社會作用。這些都為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清代王士禎《漁洋詩話》等所繼承和發揮,對後世的批評和創作產生了不少消極的影響。

作業完成認真,望繼續努力!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 的Blog並留言!

在下還差訓詁學及中國古典文論選合共兩科便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