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兒童貧血 |
|
|
貧血是指紅血球數目減少,或血紅素降低,兒童由於身體發育與生理構造不同,不同年齡層的標準有差異。大致上,兒童的血紅素應維持在每一百毫升12公克以上,若此數值低,則有貧血的可能。 家長常因為小朋友臉色蒼白,而帶到門診檢查。患裡經常頭痛、眩暈、疲倦、體力差、心悸、心跳加快,甚至身材矮小,都有可能是貧血造成的。因此只要出現上述的情形,都需要進一歩評估。 兒童時期常見的貧血﹕ (一)、缺鐵性貧血﹕這是兒童最常見的貧血。主要原因是飲食習慣不當(例如偏食),造成營養素攝取不足。嚴重時,病童還有躁動、口角炎、指甲變形及生長遲滯等現象。血液學檢查呈現小球性、低血紅素貧血,血清中鐵質含鐵蛋白降低。主要治療是服用鐵劑,再配合食物慢慢補充,一般都可以完全恢復。 (二)、蠶豆症﹕這是因為紅血本身代謝酵素缺所造成的。由於紅血球不穩定,遇到氧化物質(如磺胺類藥物、蠶豆和奈丸等),容易發生溶血現象,造成貧血。病童常會合併黃疸、茶色尿。此為性聯隱性遺傳疾病,男性較多。急性溶血時,需要輸血才能挽回性命。而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觸到誘發物質,飲食及服藥都必須小心注意。 (三)、海洋性貧﹕這是一種血紅素合成障礙的疾病,台灣地區屬於高度盛行區,為隱性遺傳疾病。依貧血的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型、中度及重型。輕型者,臨床上並無症狀;中度病童,會有頭暈和體力較差的現象,有些會合併生長發育遲緩,可服用葉酸維持基本血紅素。而重型病童,在嬰時期就會出現貧血症狀,須定期輸血才能存活。 海洋性貧血,目前為優生保健的重要課題。婚前健康檢查可得知是否為輕型患者,以避免生出重型貧血寶寶,造成家庭和社會負擔。 (四)、遺傳性球狀紅血球症﹕此症病童常因不明原因輕微黃疸就醫,主要原因是紅血球呈現球形(正常為雙凹圓盤形),易被脾臟破壞所致。此症也是遺傳性疾病。平時病童除了輕微黃疸,並無其他症狀,但當病童合併感染或承受壓力時,紅血球會因不穩定,發生急速溶血,造成貧血,有時也需要輸血治療。目前並無特別治療方法,八歲以後,可以考慮切除脾臟,減少紅血球被破壞。 總而言之,造成兒童貧血的原因很多,有時甚至是惡性疾病的前兆,必須小心留意。而長期貧血會影響生長發育,所以若有疑似貧血症狀,請儘早就醫。 《回主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