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史第一課
向上contact me!

 

首頁
現代文學史第一課
現代文學史第二課
現代文學史第三課
現代文學史第四課
現代文學史第五課
現代文學史第六課
現代文學史第七課
現代文學史第八課
現代文學史試卷

 

姓名:

黃美淇

完成日期:

二○○七年十月廿三日星期二

學號:

HK026002

科目:

中國現代文簡史第一課

等第:

B

 

&    名詞解釋

(甲.)     《語絲》:《語絲》週刊,由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人創辦,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刊物。眾作家創作有共同特徵的散文,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魯迅、林語堂、錢玄同、孫伏園、俞平伯、劉半農等。《語絲》文體包括雜文小品隨筆等等,文風潑辣而幽默。在創作上,儘管語絲社同仁的思想和藝術主張不盡一致,但在針砭時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風格:排舊促新,放縱而談,古今並論,莊諧雜出,簡潔明快,不拘一格——這就是語絲文體的鮮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創作有兩大方面:一是以魯迅為代表的雜文,一是以周作人為代表的小品散文。

創辦時間,主要代表作有哪些?

(乙.)         新月社:是由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於1923創建,是20世紀20年代末期一個影響較大的文學社團,參加者有梁啟超胡適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人。它的前身是1923年北京的新月社,先以聚餐會形式出現,後來發展為俱樂部。社名是徐志摩依據泰戈爾詩集《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纖弱的一彎分明暗示著﹐懷抱著未來的圓滿

新月社成員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後又創辦《詩刊》週刊,《新月》月刊(1928.3.10),彙編了《國劇運動》一書﹐主張在新文學戲劇運動中借鑑傳統的中國戲劇藝術。還介紹了莎士比亞、哈代、布朗寧夫人、豪斯曼、曼斯菲爾、易卜生、奧尼爾、波德萊爾、魏爾蘭、勃萊克等西方各種流派作家及西方現代詩人。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和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

他們對於對於詩歌藝術的追求帶有唯美傾向,但在當時對於新詩在藝術技巧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提倡現代詩歌格律化的同時,強調對詩歌語言辭彙的運用,在詩歌創作中體現文學美的意境,因此新月派也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社的成立,造就了一批注重現代格律待的新月派詩人,對中國的新文化運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他們的一些成員藝術思想上所表現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和創作中庸俗頹廢的氣息﹐也對當時的文藝運動和創作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19311119日,徐志摩飛機失事遇難,不久《新月》雜誌停刊,新月社解散。


&          論述題

ÿ          分析並總結五四時期文學革命的主張是如何提出以及如何發展的?

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有著密切關係。民國建立後,政治未上軌道,南北軍閥互相對抗,民生困苦,外交亦處劣勢。最令國人引以為恥的,是日本強奪山東所引發的「山東問題」,激發國人愛國反帝的「五四運動」。191954日以來,北京學生進行連串示威,學者周策縱認為是「狹義的五四運動」,這運動又激發及配合了約在1915年出現的新文化運動,掀起了思想及文學革命,亦即周策縱所謂的「廣義的五四運動」。

「文學革命」的正式提出是一九一七年二月。但在此以前,一些進步刊物上已有所醞釀。《新青年》創刊後不久,即針對國內文壇狀況,發表《現代歐洲文藝史譚》等文,介紹西方近代文藝思潮從古典主義、理想主義(浪漫主義)到寫實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的變遷過程。「高張文學革命軍大旗」的,是當時急進民主派的代表陳獨秀。他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號發表的《文學革命論》一文中,明確提出「三大主義」,作為反封建文學的響亮口號:

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

曰推倒陳腐的舖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

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陳獨秀的矛頭是對準封建主義的。他不僅反對舊文學形式上的「雕琢」等毛病,而且著重地反對了「黑幕層張、垢污深積」的封建思想內容。

胡適就是在這種「今之談文學改良者眾矣」的情況下,卷進這個運動並提出他的文學改良主張來的。一九一七年一月,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認為改良文學應從「八事」入手,即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語俗字。同時,正面主張書面語與口頭語相接近,要求以白話文學為「正宗」,而且要求新文學的作者必須廣泛接觸社會,了解基社會的民情。胡適的「八事」,顯然是針對舊文學的形式主義和擬古主義毛病而發的。在文學遠離生活、陳詞濫調盛行的情況下,最初提出這些意見,自有其積極作用。

發展情況:胡適、陳獨秀的"文學革命"主張提出後,得到錢玄同劉半農傅斯年、魯迅、周作人等的回應,於是,一場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文學面貌的文學革新運動便逐步開展起來。眾先驅主要做兩方面的工作----批判舊文學,探索如何建設新文學。

一九一八年五月,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上發表,向幾千年來吃人的封建制度噴射出空前熾烈的火焰。這是一篇應時代精神感召而誕生的徹底反封建的戰鬥檄文。從此,文學革命突破了初期理論主張的局限,開始了內容上真正的大革新。作為一個徹底的革命者,魯迅一向反對換牌不換貨的形式主義,而主張灌輸正當的學術文藝,改良思想,是第一事。在陸續發表的一些作品中,他以嚴峻的現實主義筆法,深刻地暴露出舊社會的病根,從革命民主主義思想高度提出了農民、婦女、知識份子的出路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對被壓迫人民的解放寄予熱切的期望,表現了我國文學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主題。此外,詩歌如劉半農的《相隔一層紙》、小說如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即《一生》)等不少作品,也都從現實人生取材,揭露階級壓迫和階級對立,對生活在底層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體現了新時期嶄新的思想特色。

劉半農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攝影學家。他一生追求真理,積極投身革命,擔任《新青年》雜志編輯時,發表了《我之文學改良觀》、《詩與小說精神之革新》等震驚文壇的進步論著,成為新文化運動中一位斗士闖將

劉半農開創了我國新詩流派白話詩,影響甚廣,對詩歌形式和音節的多樣化進行了探索。讀他的詩歌,真正能讀到新詩歌的新。詩新在他成功地運用口語;詩新在有無韻的自由體詩、散文詩,還有幾句的小詩、四句頭的山歌、可說可唱的兒歌小曲、七言句的秧歌,他是中國近世真正的平民詩人——他寫小販、妓女、車夫、警察、農婦、乞丐、奶娘、學徒,凡在生活能見到的平民,他都把他們寫進了詩。他的詩是近世中國在泥沼中掙扎平民的浮雕。

劉半農發表了《我之文學改良觀》等文,認為白話、文言暫可處於相等地位,同時主張打破對舊文體的迷信,從音韻學角度提出了破舊韻造新韻,以及用新式標點符號等具體倡議。這些文字,也都推波助瀾地促進了文學革命的開展。

指出了幾個理論家所提出的學子革命主張,材料充分,條理清晰,但對文學革命的發展沒能闡述清楚


ÿ         五四時期文學研會提倡為人生而藝術,前期創造社則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你對這兩種文學主張有何看法?請具體闡述。

首先介紹兩個文學團體的有關資料

文學研會成立於19211月,主要作家有:茅盾、沈雁冰、冰心、廬隱、文學鄭振鐸、葉紹均、許地山、周作人等,主張:為人生而文學,提倡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再現說」小說應該反映現實社會與人生,須深入生活到民間去;關懷時代。文研究的不少成員還肯定文是“人生的子”,比注重寫實作方法,在沈雁冰的文和冰心、廬隱葉紹鈞、王照、地山等人的作中可以很明地看出新文作提供借,文研究也很重的翻和介人生”想,他注重翻譯東歐和法現實名著,強調文學的社會政治價值,並提倡「血與淚」的文學。

文學研會的創作是現實主義的,作家通過對客觀主體的描寫,從作品的情節和場面體現作家的感情傾向,同時也要求作家從豐富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取出有意義的人物及事件,並經過個性化和藝術化的加工,創造出典型的人物與環境。

「創造社」是於19217月,由一群中國留日的學生,如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田漢等人所組成,隨後轉回國內發展。19225月,「創造社」刊行「創造季刊」,後又刊行「創造週刊」,積極從事新文學的工作。創造社反對翻譯,崇尚創作,主張為藝術而藝術,追求文學的「唯真唯美」,強調文學的主觀情感。作品著重靈感與自我情緒的表現,充滿浪漫主義的情懷,其作品對青年人而言,比起「文學研究會」純文學的作品,更具有吸引力,郭沫若和郁達夫便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我較愛「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作品,理由是:

為人生而藝術每每能啟發作者挖掘生活上的事物,無論是反映草根階層的生活也好,自己的對某事的體會(包括旅遊體驗)一般較易打動別人,而且內容較為充實和有理想。正如何其芳在《關於現實主義》一文指出,文藝作品的內容是離不開生活和對生活的認識,就像是生活的泉源。沒有某種生活,就沒有可能對某種生活有感性的認知,從而沒有對象。如果生活層面不廣的話,往往會出現晉朝某皇帝問貧困的災民為何不吃肉糜的笑話。曾學習攝影與畫畫的人與普通人不一樣,前者對構圖和色彩特別敏感;後者對線條和顏色也特別敏銳。算得上是一個優秀的文學家對生活該有類似之處,善於體會感情和心理的曲折變化,能帶領讀者與書中人同歌同哭。這樣的作品才能有較大的成就且看文學研會的作品:

許地山的《春桃》是2O年代末以後所寫的小說,保持清新的格調,但已轉向對群眾切實的描寫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寫得蒼勁而堅實。本小說中的女主角春桃和同居男友劉向高一同撿紙皮,過著相依為命的日子。後來又遇上曾在鄉間拜堂的丈夫李茂,於是形成一女侍二男的局面。李茂和劉向高均是義氣男兒,而春桃則是把生活放於道德之上的勇敢與智慧婦女,感情多次起伏。本故事雖然浪漫主義成分很重(許氏把自己的民主思想和女權投射在春桃身上),畢竟把三十年代中國動盪不安,民不聊生及一般基層的生活細膩地表達出來。顯然地,本故事沒有文字的雕琢,也沒有象徵的手法,感情真摯。

葉紹均的《潘先生在難中》,潘先生是個諷刺形象,在他的整個精神世界中,只有妻子、兒女與自己的身家性命。為了維護財產安全,他主動讓出學校作婦女收容所,並在自家的門前掛了紅十字的旗幟;為了保住飯碗,不得罪權貴,他違心地為軍閥書寫歌功頌德的牌匾。作者為我們提供的,正是這樣一個不要人的尊嚴,沒有社會意識,卑怯的利已主義者的典型。這一藝術形象的社會意義,不僅在於嘲諷、批判了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屈服于醜惡現實的人生態度和性格弱點,也從側面揭露了軍閥混戰給社會帶來的苦難。

我欣賞郁達夫的作品主張為藝術而藝術追求文學的「唯真唯美」,強調文學的主觀情感如《春風沉醉的晚上》,寫得好浪漫,把一個落難的知識份子的潦倒心情寫得熱情洋溢,抒情味濃,強烈抒發自己對純潔的蘇州小女工的情愫:

〝我看了她這種單純的態度,心堜縝荌_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感情,我想把兩隻手伸出去擁抱她一回,但是我的理性卻命令我說:“你莫再作孽了!你可知道你現在處的是什麼境遇!你想把這純潔的處女毒殺了麼?惡魔,惡魔,你現在是沒有愛人的資格的呀!”

但是也對於郁達夫這個作品切切實實而平白地把窮困迫人一面暴露出來更有共鳴:

“掛號信!”

我把信取來一看,心奡N突突的跳了幾跳,原來我前回寄去的一篇德文短篇的譯稿,已經在某雜誌上發表了,信中寄來的是五元錢的一張匯票。我囊堨翱O將空的時候,有了這五元錢,非但月底要預付的來月的房金可以無憂,並且付過房金以後,還可以維持幾天食料。當時這五元錢對我的效用的廣大,是誰也不能推想得出來的

我會認為人生是身體,而藝術則是身體美麗的衣裳,沒有了身體,再美麗的衣裳也沒有展現的機會;如果穿的衣裳僅僅有蔽體的功用,則未必把個人的氣質和品味展現出來。不過,當然應該以《人生為主,藝術為輔的原則去處理文學創作,千萬別本末倒置,否則就像南朝宮體詩的內容單調,寫作宮體詩的大多出於宮廷和上層士族這個圈子,與下層生活想脫離,而他們又總是有意無意地迴避著社會尖銳的政治矛盾,這就使得宮體詩人寫作範圍越來越狹窄(整日面對的是宮廷池苑、後宮佳麗,交遊的是公子王孫、上層貴族,玉盤珍饈、風花雪月,還能寫出什麼有創見、有新意、骨氣凜凜的作品來?)但是審美情感被啟動後,對“美”的本能的追求卻不能就此停止,於是就更精於韻律的探索,更著力于華美辭句的雕琢,而其吟詠的對象卻無節制的定格在宮廷池宴,美女佳麗,而其審美感情也漸漸由欣賞而變為“玩賞”。對“華麗”的過分追求,也導致了其審美藝術的偏狹,愈是偏狹愈是無止盡的追求,愈是無止盡得追求愈是偏狹,從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而南朝宮體,也愈來愈明顯化得成為審美發展的怪胎,格調低下。

理解了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分別提出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手法,並提出個人的看法,不乏見地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 的Blog並留言!

在下還差訓詁學及中國古典文論選合共兩科便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