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þ 名詞解釋 (甲.) 《野草》是魯迅「散文詩」的代表作, 共收二十三篇散文詩。魯迅用詩的激情來展期其內心世界。有追求美好理想的, 如《雪》和《好的故事》; 有表露勇於自我犧牲的豪情的, 如《死火》; 有解剖內心陰影的, 如《影的告別》、《希望》; 有追悔莫及而嚴於自責的, 如《風箏》。其中《風箏》是寫作者少年時曾蠻橫地阻止弟弟放風箏,把弟弟自製的風箏毀壞, 後來年紀大了, 才知道自己做錯, 因而後悔不已。這篇散文詩, 含意深刻, 很值得體味。《我的失戀》模倣東漢張衡的名作《四愁詩》,諷刺當時白話詩歌氾濫一時的失戀詩。當時‘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類的失戀詩盛行,故意作一首用‘由她去罷’收場的東西,開開玩笑的。”這首詩套用《四愁詩》的格式,卻加入了當時盛行的“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類失戀詩的佐料,造成反諷的效果,顯得極為搞笑。 《野草》的藝術特點是什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乙.) 《女神》詩集,郭沫若著。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間的主要詩作。連同序詩共57篇,多為詩人留學日本時所作。其中代表詩篇有《鳳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爐中煤》、《日出》、《筆立山頭展望》、《地球,我的母親!》、《天狗》、《晨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在詩歌形式上,突破了舊格套的束縛,創造了雄渾奔放的自由詩體,為“五四”以後自由詩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天地,成為我國新詩的奠基之作。 《女神》的藝術特色: 1.《女神》在形式上的創造《女神》實踐了郭沫若自己關於“絕端的自由,絕端的自主”的創作主張,使詩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種固定的現有的格式,任憑感情馳騁,自然流露,依據內在的感情節奏,自然地形成詩的韻律。它的五十餘首詩,每首詩都是一種新的格式。《天狗》詩句短促;《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有一種割不斷的綿綿情意,正好適合表現眷念之情;《鳳凰涅磐》的詩句參差不齊,長短並用,富於變化,或長籲,或短唱,節奏感十分強烈,表現出一種悲壯氣氛。 2.《女神》的比喻、象徵手法《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徵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來寄託、抒發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這是郭沫若詩歌浪漫主義的主要特徵。在《女神》中,無論是古代神話、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還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選擇都十分巧妙、恰當、新穎,與要表達的感情內容相一致,山嶽海洋,日月星辰,風雲雷電,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天狗》用民間傳說中天上破壞者的形象來表現對世界的反叛和破壞情緒,《爐中煤》用受壓於地下的、烏黑低賤的“黑奴”——煤的形象來表現勞苦者的愛國之情,十分新穎而恰當。 3.《女神》的豪放風格是新詩中豪放派的先驅。在《女神》中雖也有“麗而不雄”的風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麗”的風格。它的想像新奇,語言粗獷,氣勢磅礡,聲調激越,筆調恣肆。它的美是一種壯美,男性的陽剛之美。 þ 論述題 H 分析、總結魯迅雜文的藝術成就及其歷史意義。 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 雜文是魯迅(1881--1936)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通過雜文,魯迅顯現出他不屈不撓與舊勢力戰鬥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雜文多收於《三閒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和《且介亭雜文末編》中。 魯迅前期(1927年前)的雜文大都收在《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篇》中,《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也有一部分。《熱風》收雜感四十一篇, 基本主題是對舊有的倫理、迷信思想等進行強烈的指責, 部分篇章還記錄著魯迅早期的進化論和個性解放的思想。《熱風》以短小精悍的形式, 進行廣泛的社會批評, 篇中多有飽含哲理的警句。《墳》共收二十三篇雜文, 是研究作者早期的世界觀和中國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獻, 大部分作品是作者深刻研究歷史和現實後總結出來的經驗。《華蓋集》和《華蓋集續篇》較多篇幅都是圍繞「女師大風潮」而寫的, 無情地揭露了北洋軍閥政府及其幫凶的殘虐與凶暴。這些雜文較鮮明地體現了魯迅雜文的「論時事不留面子, 砭錮弊常取類型」的特色。 魯迅後期(1927年後)的雜文集有:《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花邊文學》等等, 以及《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裡的一些篇章。這個時期, 魯迅全力創作雜文, 具有極豐富的思想內容: 有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 有批判他認為不合理的文藝理論; 有批評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針砭社會錮弊的, 都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魯迅雜文的深廣的思想內容, 強烈和豐富的鬥爭經驗是通過它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的。 魯迅雜文所含甚“雜”,主要內容有兩大特點:1、它反映的中國社會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從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面貌。如單從某一篇看,他的雜文所評述的多是具體、細小、平常之事,但匯在一起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象。因此,他的雜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魯迅的一生關注中國的國民性改造問題,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雜文來完成的。 魯迅一生的創作,其中雜文估了相當大的比重。尤其是上海十年,他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於雜文創作。由於魯迅的倡導和實踐,雜文這種依附於現代傳媒而產生的文體得到較大的發展。 關於魯迅雜文的內容及歷史意義闡述得比較充分,但對其藝術特點的分析都幾乎沒有,要補充 但事實上對於魯迅的專注雜文創作,歷來就有褒貶不同的評價。就魯迅本身情況而言,雜文可讓他自如地針對現實,而且能超越文學類別的局限,張揚性強、開闊視野,嬉笑怒罵,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作家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再者,它在形式上也非常自由,能將作家的內心深處表達得淋漓盡致,故此很適合魯迅的個性。 H 分析《阿Q正傳》的創作特點及其歷史意義。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寫於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的典型。《阿Q正傳》是魯迅蘊釀時間最久的一篇作品。作為一部描寫“是中國人生、開掘國民靈魂的作品,它具有深廣的社會概括力。” 其創作特點如下: (1). 極有深度的藝術概括:阿Q的人生境遇是十分悲苦的。他是一個赤貧的農民,不僅沒有一寸自己的土地,就連一間棲身的房子也沒有,只得長年在土谷祠裡落腳。阿Q並非不肯勞力,而且很能做,“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而且不惜力。可那個社會連自食其力的權利也不給他。他被趙老爺詐取,弄得本來已赤貧的他只剩下一條褲子。後來阿Q竟連自的姓氏也被趙老爺剝奪,說阿Q不配與他同姓,阿Q的人生已達到若不堪言的地步。魯迅借阿Q的悲若人生來說明清末的農村社會和農民生活。 (2). 阿Q形象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魯迅是探索人的靈魂能手,他以犀利的筆鋒向阿Q的精神深處探索,以獨到的筆致向人們揭示了阿Q在對待自己悲苦的命運的態度。阿Q非但沒有抗爭,反而對自己的命運帶有幾分悠然自得――這種精神正是《春末閑談》裡所說的細腰蜂的毒液。對於阿Q的精神勝利,小說以多種角度進行了渲染。例如寫別人打了他又不許他用“兒子打老”子來自慰,他就乾脆作賤自己,自貶為蟲豸。他被假洋鬼子的哭喪棒打,轉眼間把這些晦氣發泄在尼姑身上,不但可笑,而且可惡。 在阿Q精神勝利法中,還有更加荒唐的東西。那就是以虛妄的假設和盲目的自負來自欺自慰,愚昧使他虛妄,愚昧又使他自負。他連娶老婆的機會也沒有,回答他人的指控時,竟莫名其妙地指出他的兒子會闊得多。這種脫離現實的精神勝利,到底有何價值、有何意義?魯迅阿Q所受屈辱和欺壓的充分強調和揭示,與對阿Q畸形心態的淋漓盡致的渲染,在藝術上造成了相反的效果,讀之令人痛心、令人顫慄。作品正是由此而有力地強調了改造國民性弱點的極端必要性。 阿Q精神勝利法自然不可能是天生而來的。他生活在清朝末年的封建社會,在潛移默化中,他深受封建沒落的感染和侵蝕。封建社會到了末期,精神勝利法已成為一種社會的心理特徵。 清末已到了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以精神勝利法來麻醉自己或用以自欺欺人,在社會上已經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上起真龍天子,下至布衣百姓皆然。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至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另一方面,朝廷在國際交往中卻仍然煞有介事地以至高無上的天朝自居,規定外國若不承認是朝貢的的藩屬,就不允許在京城裡派駐,使節在覲見皇帝時必須行跪拜之禮。這些病態現象在未莊也隨處可見,並非阿Q獨有。不消說,趙太爺不准阿Q姓趙是出於精神優越的要求;錢大少爺在出洋留學時剪辮子,他母親就到處說那是被壞人灌醉了酒下的手,「本來可以做大官,現在只好等留長了再說…」分明也是自欺欺人之談;而那些社會地位也很低下的閑人們,以欺侮阿Q為樂事,揍了他還要迫他承認是老子打兒子,不也活現出一副阿Q嗎? 歷史意義: 《阿Q正傳》故事情節的後半部分是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小說中對辛亥革命波及未莊的情景描寫,頗為發人深省。一方面,作品別開生面的反映了地主、豪紳投機革命的情形;另一方面,作品在更深的層次上展開對阿Q性格的刻劃。 和魯迅其它描寫農民的小說相比,《阿Q正傳》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寫出了當時中國農村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係,並且直接聯繫到農民群眾要求解放的問題。阿Q大雜燴式的革命目的(欺壓跟他一樣同受壓迫的人如小D、借機報仇泄私憤、想騎在別人頭上作良作福)與辛亥革命的宗旨大相逕庭。阿Q這個在未莊第一個產生造反要求的貧苦農民,對當時的革命為什麼竟會如此隔膜呢?可以看出,魯迅在這裡不僅對國民的靈魂作了入木三分的解剖,而且十分嚴峻地指出了改造國民的弱點、喚醒農民覺悟的迫切性。辛亥革命把皇帝趕下龍廷,卻沒有給廣大人民以任何實際的利益。對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情形,小說也有真實的描寫。革命黨進了城,卻不見得有什麼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舉人老爺當了民政幫辦,帶兵的還是先前的老把總。在未莊,趙秀才便同曾經出過洋的地主階級裡資產階級化了的假洋鬼子串通一起,搶先向革命投機,掛出了「鹹與維新」的招牌,而真正傾向革命的阿Q,曾經鼓起勇氣去結識假洋鬼子,假洋鬼子卻揚起了「哭喪棒」,不准阿Q革命。趙家的搶案發生後,「做革命黨還不到二十天」的把總老爺,為了維持自己的威風,把阿Q抓了去,當作搶犯,當作「懲一儆百」的材料槍斃示眾。《阿Q正傳》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寫出了當時中國農村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係,並且直接聯繫到農民群眾要求解放的問題。辛亥革命的命運是和阿Q的命運緊密地聯繫著的,阿Q被送上法場,辛亥革命也同時被送上了法場,槍聲一響,這個革命的生命便和阿Q的生命一起結束了。這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對現實的宣判。周揚在談到《阿Q正傳》的時候,曾經這樣說過:「辛亥革命沒有給農民以真正的利益,沒有依靠農民,啟發他們的覺悟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走上革命的道路,這就注定了辛亥革命的必然失敗。在這裡,魯迅對於農民的弱點方面的批評,同時也正是對於辛亥革命的一個嚴正的歷史的評判。」 對《阿Q正傳》的思想內涵,阿Q這個人物形象的意義論述得很充分,但對於作品的藝術手法卻分析得太少,要補充完整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 的Blog並留言! 在下還差訓詁學及中國古典文論選合共兩科便畢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