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業的答案都相當完整,且很明確,條理清楚,文筆也很流暢。不用說,兩次成績都是A。 第十五次作業 散曲及雜劇 1. 元代的散曲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散曲是金末元初興起的一種新型詩體,代表了元代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它最初是從民間流行的俗謠俚曲發展而來的,金元之際,北方少數民族新起的音樂與,漢族地區原有的慷慨粗獷的民間歌曲相結合,便逐漸產生了散曲。下面分析散曲的特點: 子、 體裁上,散曲的體制主要有小令和套數: i. 小令又叫葉兒,是以一支曲牌為獨立單位的散曲,它是散曲的基本單位,相當於一首單調的詞。除單支曲牌的小令之外,它還有帶過曲、重頭曲等特殊形式。 ii. 套數又叫散套、套曲,是由兩支以上屬於同一宮調的單曲聯綴而成的一個完整的組曲。 iii. 此外,散曲又有所謂宮調,即指音律的高低音階與調式。即商、角、變徵、變、羽和變宮。 iv. 用韻方面:根據元代北方實際口音用韻,而當時的北方語音共分為十九個音部。 v. 散曲的體裁和所反應生活內容比較寬散,不僅有詩、詞中傳統吟誦的內容,如政事得失,憂國傷民,以及騷人墨客觸景生情,抒寫懷抱等內容;也有里巷細民、 販夫走卒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等通常在「通俗」的文學形式中才得到反映的生活內容。雖然散曲有時失之太「雜」、太「散」,然而總的說來,這種題材內容的雅俗並包,是對詩歌題材的開拓。 丑、 散曲的風格特徵比起詩、詞來,更為平易通俗,更為直率自然。所謂「俗」,從語言上是多用口語,大量的使用口頭語,這在詩、詞中不大可能做到,然而散曲能「方言常語,沓而成章」。散曲的這種語言通俗本色,意境清新自然的特色,與雜劇、諸宮調的藝術風格十分相似。因此散曲雖然承繼了我國古曲詩歌的傳統,在成熟的過程中,吸取了唐宋詩詞的丰富養料,這可以說是歷史的、傳統的影響。如關漢卿的〈不伏老〉套曲,馬致遠的〈借馬〉套曲,睢景臣的〈高祖還鄉〉套曲等,都大量使用口語、俗語,並加以不著痕跡的錘煉,形成散曲特殊的活潑生動的語言風格。這類作品還能達到「口之欲宣,縱橫出入,無之無不可也」的境地,更加自然地、充分地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
寅、 在形象的描繪、意境的鑄造上,善於採用白描手法將常見的事物,化入詩境,很少堆疊故實。黃周星說:「曲之體無他,不過八字盡之,曰少引經籍,多發自然而已」。這樣的概括說明,不無一定道理。如白賁的〈黑漆弩〉: 依家鸚鵡洲邊住,是個不識字漁父。浪花中一葉扁舟,睡煞江南煙雨。覺來時滿眼青山,抖擻著綠蓑歸去。算從前錯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處。 作品借景寫情,用本色語鑄造了高遠疏闊的意境,讀來毫不費力,比起有些堆垛餖飣的作品,顯得明快而自然。 卯、 在表現手法上,散曲有它的特點,詩歌多用比興的辦法,以比喻、烘托來抒情寫景,因此能造成含蓄蘊藉的意境;散曲則多用「賦」的手法,在抒情寫懷時比較真率直露,好像衝口而發而一瀉無遺,是真性的自然流露。不僅長套能筆調酣暢淋漓,即小令也常給人以一吐為快的感覺。 2. 簡談元雜劇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元雜劇是元代雜劇的簡稱。「雜劇」之名,始見於唐代,一般認為與「雜戲」同義,泛指當時的參軍戲和歌舞小戲。元雜劇在當時十分繁榮興盛,成為元代文學的代表,從而使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和唐詩、宋詞並稱的地位。關於它的興盛原因,大致有四個方面:城市經濟繁榮、上層社會的提倡、眾多知識份子參與、著名演員的作用。
子、
各務專長的優秀藝人
元人夏庭芝的《青樓集》曾記載很多雜劇著名演員,他們不僅各務行當,各有專長,還有的能演「雜劇三百餘段」。其中還出現了相似於後世所說的「祖師爺」式的人物,如「雜劇當今獨步」的珠簾秀,就被後輩演員稱為「朱娘娘」。因為她姓朱,珠簾秀則是她的藝名。 更值得注意的是,元代一些著名雜劇演員中有不少具有相當的文化水平,珠簾秀能與當時著名文人作曲唱和。藝人趙文敬、紅字李二和花李郎等都能寫作雜劇劇本。後二人都是金代教坊名演員劉耍和的女婿。元代雜劇界湧現出很多著名演員,其中不少有才有藝有德,正是促使雜劇趨向繁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丑、知識份子積極參與戲劇活動
寅、教坊樂人位列正三品
卯、
經濟繁榮,戲劇演出商業化 雜劇得以發展的原因: 元代雜劇的興盛,是我國古代戲曲藝術長期發展的結果。中國的戲曲藝術自原始社會起已經萌芽,南北朝的《參軍戲》、《踏搖娘》、《代面》、《撥頭》等藝術已體現著它的頑強生命力。到了隋唐,《參軍戲》、《踏搖娘》、《蘭陵王》等仍非常流行。及至宋代,《參軍戲》仍繼續發展。北宋時期已有些詞人用詞調填寫曲詞,接連鋪敘故事。南宋末年,無論皇宮貴族,或一般村鎮,戲曲已極之流行了。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 的Blog並留言!
|